首页 战史风云文章正文

许敬宗、李义府这些支持(许敬宗是谁)

战史风云 2023年05月15日 04:05 172 admin

今天趣历史网给各位分享许敬宗、李义府这些支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许敬宗是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废王李武,遭群臣反对,李义府、许敬宗是怎样让李治如愿以偿的?

当年李志为了立武则天为皇后,可谓是煞费苦心。当时王皇后被废,皇后之位空了下来,而此时的武则天已经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无疑是最好的人选,但是当时的长孙无忌带着文武百官都不同意,认为武则天是妖妃,会祸国,而李志也因为顾忌这个原因一直没有立武则天为后,但这件事李志心里也不是滋味,自己堂堂的皇帝,万人之上,立个皇后居然还要这么多人过问,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这个时候,李义府和许敬宗就出现了。他们是武则天的心腹,自然也是希望武则天能够成为皇后的,于是他们就向皇帝建议,武则天一来是太上皇送给你的,二来立她为后,是你们自己的家事,既然是家事,那别人也猛拦简不能插手过问。李志一听,有道理啊,当场拟了圣旨立武则天为皇后,这样一来长孙无忌再怎么不愿意,也别无他法,武则天也就顺枝裤利的成为了皇后。

他们这样做,不仅可以在武则天面前邀上一功,而且可以在皇帝面前邀上一衡皮功。早知道李志很宠爱武则天,而且很想立他为自己的皇后,所以他们这一举动会增加他们在皇帝面前的重要性,说白了,他们也是为了自己的仕途,无论武则天和李志最后谁掌权,都不会忘记他们俩人的恩情。

我觉得无论谁,处在当时的境地,也会选择皇帝这个党派的。长孙无忌的确是朝中重臣,但是他的地位还没有皇帝的厉害,手段也没有武则天那么厉害。

武则天一步步从后宫走向台前,李治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态?

伴随着时间流逝,人的状态也会发生很大程度的改变,对唐高宗李治来讲,同样如此。

要分析李治的心态,我们可以将他从开始接触武则天,直到去世的这段时间,分为三个阶段,我们从这三个阶段中,分别看看李治当时的心态是怎样的。

一、缠绵期

武则天是开国元勋武士彟的次女,十四岁的时候,因为出落得亭亭玉立,被李世民相中,就这么样进入了后宫。起初,武则天也有满腔的抱负,希望在后宫能一展拳脚,但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而她根本就激不起丝毫风浪。

从一进宫,武则天就被封为了才人,这个才人一做就是十二年,没有丝毫长进,级别没有丝毫提升,李世民后宫妃嫔众多,武则天也并非那么起眼。然而,在贞观晚年,武则天发现了机遇,李世民染上风疾,太子李治对父亲照顾备至,常常留宿不走,全心全意地服侍父亲。

就在此时,武则天遇到了李治,武则天作为李世民的服侍人员,也在周围帮忙。有那么一天,李治匆忙赶来照看父亲,恰巧看到了在旁忙碌的武则天,这一眼就注定了一切,李治喜欢上了这位比自己大四岁的女子。

武则天别看当时地位不高,但野心从来都没消失,她发现李治看她的眼神中带有暧昧的情愫,随即马上抓住了机会,跳入了李治的怀抱。或许李治对武则天是真感情,或许武则天对李治只是互相利用,但终归他们是走到了一起。

在寂寥的病床前,李治要尽心地照顾李世民,不能有丝毫懈怠,也不能有丝毫怨言。敏薯尘但李治也是人,久病床前无孝子,李治心理也会感到乏味和苦楚。而从他见到了武则天,照顾病人这就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史料记载:

“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

此时李治的头脑,被爱情撞得七荤八素,他只想能有更多时间和武则天在一起,他当时并没有办法给武则天什么名分,因为武则天还算是李世民的妃嫔。

史料记载:

“忌日,上诣寺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泣。”

李世民去世之后,李治正式即皇帝位,而武则天则被赶出了皇宫,被迫到感业寺削发为尼。等到一年后,李治去感业寺祭拜,才再次见到了武则天。李治想起了之前的桩桩往事,不由得落下了眼泪,武则天也哭了,由于这次见面,武则天得以再次进宫。

在缠绵期间,李治的想法比较简单,她很喜欢武则天,他没有察觉到武则天的野心,只是当作妃嫔来看。

二、理性期

进宫后,武则天在王皇后身边服侍,由于其聪明乖巧,深得王皇后欢心,在王皇后的美言下,在武则天的努力下,武则天终被封为昭仪。

暗地之中,武则天全力培育自己的势力,结识所有能帮助她的人,直到时机成熟,她开始向王皇后、萧淑妃发起进攻。武则天不惜杀掉了自己的女儿,也有一说是早夭,并将杀女的罪名推给了王皇后,李治闻后大怒,对王皇后更为冷淡。

王皇后的位置岌岌可危,李治随即想要“废王立武”,在这段时间,李治的日子是不好过的。李世民去世后,将李治托付给了长孙无忌、褚遂良、李世勣等重臣,其中以长孙无忌权势最大。甚至高宗李治处理政务时,必须征询长孙无忌的同意,才能正常发布实施。

从李治亲政以来,他就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如果不废除长孙无忌一概人权臣,他这个皇帝就始终是个傀儡,这对于李治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恰巧李治想要废立手嫌皇后,而在其中,李治发现了武则天的政治才能,搞政治是需要天赋的。在李治、武则天的共同策划下,他们招揽自己的亲信,比如李义府、许敬宗等人,这些先后支持改立皇后,并坚定地站在皇帝这一边。

等到时机慢慢成熟,李治再次争得了李世勣的支持,随即直接下令将王皇后、萧淑妃废为平民,关入别院,立武则天为皇后。随后将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等人被贬官流放。

李治借助废立皇后这件事,重新掌握了朝廷大权,在这其中武则天功不可没。武则天更是双丰收,不仅得到梦寐以求的皇后宝座,李治对其基本上也是言听计从。

在这段时间,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李治发现了武则天的与众不同,她不仅才华横溢,而且深通权谋,是个标准的政客,在孤立无援的皇宫大内,武则天将是他最好的帮手。

有些人说李治稍有昏庸,武则天让他干什么,他干什么,事实上并非如此,李治的每一步桥禅都有着深刻的政治目的。

公元660年,李治的风疾就开始发作,对于一个满腔抱负的年轻皇帝,这是多么令人痛惜的事。迫不得已,李治就得分担部分政务交于武则天处理,这是理性,也是无奈之举。

三、成熟期

随着武则天的权势越来越大,李治对也这位强势皇后也越来越忌惮。公元664年,宰相上官仪上奏,请求废掉武则天的皇后,李治脑袋一热,就同意了,诏书的墨迹还没干,武则天就得知了消息,来到了李治面前。

李治见到了武则天,就像学生见到了老师,乖得像只听话的小猫:

“我本没有这个想法,都是上官仪给我出的主意。”

随后上官仪等一概人等抓的抓,杀的杀,大概从此之后,李治就再没有生出什么废掉武后的想法。

武则天要求一同参加泰山封禅,李治立马同意,天下灾荒,武则天请求辞去皇后职位,李治立马拒绝。在病痛折磨下,李治考虑问题也越来越成熟,与其将权力交给不靠谱的大臣们,还不如交给媳妇武则天。而在长时间的观察下,李治发现武则天的确为了李唐天下在尽心竭力地做事。

哪怕权力落到武则天手中,等到百年之后,武则天也会将权力移交给李家。于是乎,李治心安了,他不再犹豫,而是将军国大事的裁决权交给了武则天。

就这样,674年,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很多朝政大事都由武则天处理,直到李治弥留之际,仍然留下遗诏:

“太子李显于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能裁决者,由天后决定。”

所以,李治不是不知道武则天的野心,而是明知道她的野心,还是给她创造这个机会。

只是他没有想到,武则天会狠心到,自己的亲儿子顶了自己一句,就把李显废黜为庐陵王。又把自己的四子李旦立为皇帝,当然,也是名存实亡的皇帝,并无实权。

如果李治知道武则天以后会做的事,他会不会后悔呢?

我想,从他封武则天为天后,并让她参与朝政那一刻起,就已经无力回天了。他或许也明白,如果自己再次产生了废黜武则天的想法,哪怕是想法,可能小命不保啊。

听天由命,得过且过,把问题都甩给子孙,这就是李治的真实想法!

害死他的并非是武则天,那害死长孙无忌的幕后凶手是谁?

长孙无忌在唐朝开国之初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从李渊开国,到李世民上位,再到李治继位,长孙无忌都是勤勤恳物姿扰恳的在辅佐李家的江山,他的妹妹,长孙无忌嫁给了李世民,成罩旦为历史上有名的长孙皇后。可以说长孙家族是唐朝忠心耿耿,坚贞不渝的代表。李渊上位后,封长孙无忌为赵国公;李世民临死前说,是长孙无忌帮助我取得的天下;李治上位后封长孙无忌为太尉。但李治当皇帝的第十年,却将长孙无忌以某犯罪流放,而后长孙无忌自缢身亡,那么究竟是谁害死了长孙无忌呢?

一、武则天及其党羽。

唐高宗当时想封武则天为皇后,但是却得到册嫌了长孙无忌的反对,武则天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所以就指使许敬宗诬陷长孙无忌谋反,最终逼着长孙无忌以死明志。但是长孙无忌作为三朝元老,还是皇亲国戚,而武则天应该不能轻易害死这样一个老臣;再者,武则天当时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利,毕竟李治生病之后,武则天才开始掌权,当时她的权利不足以撼动长孙无忌的地位。

二、逼死长孙无忌的幕后黑手是李治。

要知道,当时长孙无忌已经是太尉,而且朝中的官员都知道长孙无忌的能力,所以除了李治,貌似没有人动得了长孙无忌的地位。李治是一个没有多大能力的人,他能当上皇帝,全靠长孙无忌在中间斡旋,但是没有想到,害死长孙无忌的确实自己的亲外甥。

三、唐高宗因为立皇后的事情和长孙无忌引起争议。

当时唐高宗想立武则天为皇后,但是朝中出现了反对派和支持派。反对派就是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这一批老臣,而支持派就是许敬宗、李义府这样的墙头草,这两派的力量悬殊是不用多说的。但是唐高宗执意里武则天为皇后和长孙无忌起了冲突,所以长孙无忌最终被害死。

武则天的历史故事

1、创字改名

武则天为改革文化,创造了则天文字。部分则天文字还传到日本,成为某些日本人的人名用字。而韩国庆州也发现过则天新字的印经。

武则天称帝前一年,改名为“曌”。曌是“照”在则天文字中的写法,取“日月当空”之意。又作“瞾”,取“双目当空”之意。 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

2、大享明堂

明堂既是布政之宫,也是敬神之所,为武则天“至尊所居”,是皇权的象征,大享明堂,是武则天当政时的重要政治活动。武周革命前,武则天五次大享明堂。

明堂高二百九十四尺,阔三百尺。共三层,上为圆盖,周围有九条龙捧托。顶部有铁凤,高一丈,饰以黄金,号“万象神宫”。明堂落成后,武则天宴赐君臣,大赦天下,并允许百姓入紫微城参观万象神宫。允许百姓参观皇宫正殿,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极为罕见。

从明堂建成,历经武则天称帝,从永昌元年(689年)到长安四年(704年),几乎每年元日、冬至都在明堂大朝大祀,明堂圣殿成为了正殿,成为了她的统治中心。

3、凤凰来仪

据《资治通鉴》记载,载初元年(690年)九月五日,群臣上言:“有一只凤凰从明堂之上飞出,落在了上阳宫的肃政台梧桐树上。”武则天率众人观看,只见凤凰看到武则天后便向东南飞去,身后却有数万朱雀云集朝堂,翩然起舞久久不肯离去。

看到此景,一个大臣立即跪倒在地,向武则天解释道:“凤凰象征的就是神皇您,它飞到肃政台,见到您后才离开,就是在暗示您登基大宝;这些朱雀代表的正是臣下我们,您如果还是不登基,就是违背天意,朱雀们便不会离开,我们也将长跪不起呀!”

在看似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武则天决定“顺应天意”,登基称帝,身后的数万朱雀也果然飞走了。

其实,这并非真的天降祥瑞,而是武则天为登基而制造的舆论。凤凰是孔雀所扮,“赤雀数万集朝堂”是因为武则天事先派人在朝堂上布满鸟食,掐准时机将数万赤雀从笼中释放,饿了许久的鸟儿见到朝堂上的“饕餮盛宴”,自然久久不肯离去,于是成功制造出了这一出瑞兆。

4、万国颂德

长寿三年(694年)八月,梁王武配磨三思率领诸国首领、使臣奏请用铜铁铸造天枢(纪念柱),立于皇城端门外,籍此铭纪武则天的功德,贬黜李唐,歌颂武周。各国君臣聚钱百万亿,买尽天下铜铁仍不足用,只好用民间农器补足。

次年四月,天枢建成,高一百五十尺,柱身八面,下层为铁山,周长170尺;中部棱柱用铜制的蟠龙、麒麟萦绕,顶部为腾云承露盘,上置四龙立捧火珠,高一丈。

工人毛婆罗造模,武三思为文,柱身碑刻文武百官及万竖卖旅国元首的名字,武则天自书其榜曰:“大周万国颂德天枢”,寓意武周帝国位居天下中心枢纽,统领万国、协和万邦,屹立于世界之巅。

天枢原是北斗七星的第一星。武则天大周建天枢,寓意武周统领余凳万国,引领世界潮流,各国都像众星朝着北极星一样对武则天俯首称臣。天枢又比喻国家中央政权,立于皇城前,表示皇权至高无上,神都洛阳为帝国权枢所在。

5、女主武王

当武则天还在幼年襁褓中时,袁天罡一见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便吃惊地说:“夫人的骨相,一定能生贵子!”武则天的母亲便把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领出让袁天罡相面,可是袁天罡一看说可以官至三品,只不过是能保家的主儿,还不算大贵。

杨氏又唤出武则天的姐姐武顺(后封韩国夫人)让袁天罡相,袁天罡称“此女贵而不利夫!”最后由保姆抱出穿着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则天,袁天罡一见襁褓中的武则天大为震惊,说她“龙瞳凤颈,极贵验也!”但又遗憾地说:“可惜是个男子,若是女子,当为天下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则天

祸害唐朝的十三位奸臣都有谁

1.许敬宗(592-672年)

许敬宗在太宗朝负责监修国史,记事曲从迎合,凡与之有过节者必极力污蔑,深为后人所鄙。在高宗朝,许敬宗依附于武则天,为其登上后位立下大功,“因功”官至宰相,封公爵。672年,许敬宗病死,年81岁。

2.李义府(614-666年)

李义府是高宗当太子时期的属官,因支持立武则天为后,成为帝后身边的“红人”,官至宰相,封公爵。李义府担任宰相期间,不遗余力地为武则天卖命,诬杀忠臣,排斥良善。又广结朋党,卖官鬻爵,多行不法之事,深为时人所痛恨。

3.傅游艺(?-691年)

傅游艺本为微末小官,因上书诡说符瑞,劝武则天称帝,仅三个月便如火箭般蹿升,由合宫主簿升左补阙,再升为宰相。

然而帝王的宠幸,来得快去的也快,傅游艺的宰相当了还不到一年,便被罢为司礼少卿。不久,他做梦登湛露殿(皇帝接见朝臣之所),梦醒后告诉亲朋,结果被告发有“谋逆”之志,下狱后自杀。

4.李林甫(683-753年)

李林甫担任宰相长达19年,直到病死,是玄宗朝执政最久的宰相。李林甫对上邀宠固位,对下则排斥良善,蔽塞言路,导致纲纪紊乱,朝政混乱。更要命的是,李林甫还大力提拔重用胡人掌兵,致使安禄山尾大难掉,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最大罪人之一。

李林甫死后不久,被告发有“谋反”举动,尚未下葬便削去官爵,抄没家产,党羽亲族被流放,可谓罪有应得。

5.陈希烈(?-758年)

陈希烈因精通道学受到玄宗器重,常以神仙符瑞取悦玄宗,李林甫以其性情谦柔,容易控制,便于746年亏斗提携他为宰相。陈希烈任相8年期间,先后依附李林甫、杨国忠,唯唯诺诺,毫无作为,终因杨国忠忌恨被罢为太子少师,为此怏怏不乐。

安史之乱爆发后,陈希烈被俘降敌,出任伪朝宰相。郭子仪收复两京后,陈希烈素服待罪,被下诏赐死。

6.卢杞(?-785年)

卢杞相貌丑陋,像蓝面恶鬼,生性阴暗偏狭、睚眦必报。卢杞因受宠于德宗,781年被任命为宰相,嫉妒贤能,对反对者必致于死地。为筹集对藩镇作战的军饷,实行括率、增收房屋间架税、设立除陌税,令民间极为痛怨,喧嚣遍及天下。

783年,朱泚、李怀光之乱皆因卢杞而起,德宗醒悟后遂将其贬窜。785年左右,卢杞死于流放之地。

7.崔胤(853-904年)

崔胤为人阴险狡诈,善于阿谀迎逢,所以官运亨通,左右逢源。崔胤依附于朱温,先后四次拜相,专制朝政,权势熏天,被时人称为“崔四人”。

崔胤借助朱温的力量铲除宦官势力后,威望达到顶点,遂谋划重建禁军,意在跟朱温争权,长期把控朝廷,这举动自然触怒朱温。904年,崔胤因“谋反帆枝”罪名被杀,死前痛骂自己为“卖国贼”。

8.崔昭纬(?-895年)

崔昭纬生性阴险,善于玩弄权术,很为时人所鄙。崔昭纬于891年拜相后,对内勾结宦官,在外暗通藩镇王行瑜等人,每当政局于己不利时,便借助于藩镇的势力逼迫皇帝,使其重用崔昭纬。

对于崔昭纬的行为,唐昭宗深恶痛绝,在895年王行瑜被部将所杀后,毅然将崔昭纬罢相贬窜,旋又下诏赐死。

9.柳璨(?-906年)

柳璨出身寒微,常郁郁不得志,直到傍上朱温才官运亨通,终被提拔为宰相。柳璨身居高位后,销轿磨对曾排斥过自己的公卿重臣展开疯狂报复,将为首三十余人一股脑杀死于白马驿,史称“白马驿之祸”。

“白马驿之祸”后,朱温意图领取九锡,此时柳璨以时机不成熟为由加以劝阻,触怒朱温。906年,柳璨被杀,死前大骂自己为“负国贼”。

10.蒋玄晖(?-906年)

蒋玄晖为朱温心腹,在朱温控制朝政后被提拔为枢密使,受命劫持昭宗迁都洛阳,并将长安焚毁。昭宗迁洛后,蒋玄晖又奉命弑杀昭宗及其九子,可谓罪恶滔天。

弑杀昭宗后,朱温意图领取九锡,此时蒋玄晖以时机不成熟为由加以劝阻,触怒朱温。906年,朱温借口蒋玄晖弑杀昭宗,将其车裂而死,并焚尸都门之外。

11.张廷范(?-906年)

张廷范出身伶优,官至太常卿,亦为朱温心腹党羽,因联合苏楷请求为昭宗加恶谥,深为时人所鄙。朱温愤怒柳、蒋等人拖延其篡位事业,其他两位心腹蒋殷、赵殷衡素与张廷范不和,遂诬陷其与蒋、柳图谋兴复唐室,引得朱温杀心。

906年,张廷范先是被贬窜,旋即被车裂而死。

12.氐叔琮(?-904年)

氐叔琮为朱温手下勇将,因功封保大军节度使。昭宗迁洛后,氐叔琮负责守卫洛阳,同年伙同蒋玄晖、朱友恭弑杀昭宗,罪大恶极。

昭宗被杀后,天下议论纷纷,朱温为“甩锅”,遂以“军政不理”为由赐死氐叔琮。氐叔琮不服,临死前大呼“卖我性命,欲塞天下之谤,其如神理何!”

13.朱友恭(?-904年)

朱友恭是朱温的义子,本名李彦威,以军功封武宁留后。昭宗迁洛后,朱友恭协守洛阳,同年伙同蒋玄晖、氐叔琮弑杀昭宗,罪大恶极。

昭宗被杀后,天下议论纷纷,朱温为“甩锅”,遂以“军政不理”为由赐死朱友恭,并恢复其本名。

趣历史网对于许敬宗、李义府这些支持和许敬宗是谁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许敬宗 李义府这些支持

趣历史网 Copyright © Lishi.Yaogou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2022016496号 广告合作QQ:37918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