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网给各位分享熊廷弼的死有多冤?他为什么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熊廷弼是哪个朝代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
2023-05-18 94 熊廷弼的死有多冤?他为什么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
趣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谈谈熊廷弼的死有多冤?他为什么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以及熊廷弼为何被处死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可能是由于熊廷弼非常自负,得罪了很多人,不论是东林党,还是阉党,都不喜欢他。
熊廷弼两度烂樱挽救辽东危局立下大功最后死于内部权力斗争。明朝末期能够扶大厦之将倾,把大明王朝从生死边缘拉回来的人非熊廷弼莫属,但是熊廷弼并没有战死沙场,而是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只能慨叹命运的不公 ,慨叹自己生不逢时。熊型拦廷弼一手建立辽东地区的防御体系,他主张进行积极的防守,但是这样的意见并没有得到众人的支持,大明王朝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不断催促熊廷弼主动出战。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女真部落兵锋正盛。在大明王朝所有将领当中努尔哈赤最惧怕的就是熊廷弼,它的防御手段让每座城池固若金汤弄哈,是在他手下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他利用熊廷弼与王化贞之间的矛盾,收买大明王朝官员,王化贞出现了战略性错误,明辽西重镇广宁落入努尔哈赤的手中,明朝陷入被动局面,这场战争以明朝的失败而告终。
熊廷弼与王化贞都是辽东地区的军事主官,他们必须为战争的失败承担责任。熊廷弼都下了大狱,卜历胡魏忠贤一直想争取辽东地区的兵权,熊廷弼不是魏忠贤的人,而且熊廷弼在寻找机会推翻魏忠贤的统治。魏忠贤早就想找个机会收拾熊廷弼,这次战争的失败是它除掉熊廷弼最好的机会。
魏忠贤等宦官势力借助熊廷弼的案件大肆网罗罪名,牵连无辜之人。在大明王朝末期展开了一次朝廷内外的大清洗活动,熊廷弼被张时雍斩于西市。他在临死之前赋诗一首,感慨生不逢时,感慨奸臣当道,一代名将就此陨落。崇祯上台除掉魏忠贤,朝中大臣,有人为熊廷弼平反昭雪,但是并没有得到崇祯的认可,一代忠臣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
熊廷弼临危受命经略辽东,立下了赫赫战功,最后没有战死沙场,却死在了自己人的手里。熊廷弼最后被魏忠贤诬陷,落得一个斩首示众的下场。明朝末年的政治混乱,宦官为乱,很多的名臣良将都死在了奸臣的手里,东林党人奋起放抗,在一次一次的失败中也放弃了最初的政治理想,沦为了争权夺利的工具。辽东是明朝的门简耐户,魏忠贤和东林党人都想要得到这个地方的控制权,你来我往的政治斗争也蔓延的到这个地方,熊廷弼就是其中的牺牲品。
熊廷弼是一个天生的帅才。在辽东战事吃紧,明朝节节败退的时候,是熊廷弼站了出来,他开展了一系列措施,立斩逃将,督造军器,在辽东地区开展了积极的防御措施,熊廷弼还主动的和老百姓搞好关系,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很长时间努尔哈赤都没有找到进攻的机会,并不敢来犯。
不过熊廷弼这人的性格上有缺点,他为人过于耿直,在朝中得罪了很多人。虽然他在辽东地区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朝廷的大臣纷纷以不进兵为言,弹劾熊廷弼,明朝的君主迫于无奈,只能削除了熊廷弼的职务。
熊廷弼被免除职务之后,辽东的情况又恶化了。明朝不得不再次启用熊廷弼,廷又重新任命其为辽东经略,但是同时又派王化贞为他的副手。两个人在策略上有很大的分歧, 王化贞主张主拦帆春动出击,熊廷弼坚持防守。最后朝廷没有采用熊廷弼的策略,后来明朝的军队战败,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了轿扰熊廷弼的头上,熊廷弼被行刑示众 。
熊廷弼守辽东时,指出李成梁罪可至死,并提出保卫辽东的方略——“实内固外”和“以夷攻夷”,修建七百余里的边墙以及城池七座、墩台一百余座,还建粮仓十七所,三年之内屯积粮谷三十万石。于是辽东局势有所好转。
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三月,萨尔浒之战大败,辽东攻守之势从此易位。朝廷命熊廷弼为大理寺丞兼河南道御史,到辽东慰问。熊廷弼上任逮捕了准备逃跑的知州李尚皓;斩杀逃将刘遇节等,以求稳定军心。前辽东经略杨镐被熊廷弼逮解进京下狱,前辽东总兵李如柏(李成梁之迟盯子,萨尔浒大败中唯一没有被歼灭的一路总兵)被召回北京后自杀。熊廷弼当时屯兵筑城,将辽东局势扭转。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八月,时明神宗方死,明光宗即位。努尔哈赤再率兵攻打沈阳,熊廷弼亲自督阵,击退后金,于是辽东局势初步稳定下来。九月,明光宗死,明熹宗即位。此时杨镐的叔父杨渊怪熊廷弼不肯保奏杨镐,反把他押解进京,所以联手与熊廷弼不睦的御史冯三元、大学士顾慥、尚书姚宗文等上疏弹劾熊廷弼,说熊廷弼在边地假名增税,勒索小民,声言筑城御敌,实是误国欺君。明熹宗诏下熊廷弼于狱。左辅杨涟上疏挽救,才下旨革熊廷弼职。结果几个月后,天启元年(1621年)三月,沈阳、辽阳相继沦陷,袁应泰畏罪自杀。
明熹宗再度起用熊廷弼,任命其为辽东经略,同时任命王化贞为辽东巡抚,熊廷弼提出了“三方布置策”以守为主的战略思想,“广宁用马步列垒河上,以形势格之,缀敌全力;天津、登、莱各置舟师,乘虚入南卫,动摇其人心,敌必内顾,而辽阳可复。”。
天启二年(1622年)二月,明政府将王化贞、熊廷弼逮捕听候审理,后经刑部和大理寺的审判,二人处以死刑。杨涟、左光斗等人上书冤之,反被诬以受赂,东林党人皆入大狱。熊廷弼被杀不只是因为他丢掉辽东,也是由于魏忠毁神贤的陷害。天启初年东林党人和魏忠贤党斗争激烈。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东林党人左副都御史杨涟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条罪状。魏忠贤大兴党狱,为了迫害东林党人,就乘机诬陷东林党人接受熊廷弼贿赂。他码余和的党徒冯铨又编造伪书《辽东传》陷害熊廷弼,说:“此书为熊廷弼所作,流传市上,希图为自己开脱。”
天启五年八月二十八日五更,刑前,主事张时雍见熊廷弼胸前挂一执袋,问是何物?熊廷弼答道:“此谢恩疏也。”张时雍冷笑道:“公不读《李斯传》乎?囚安得上书!”熊廷弼怒道:“此赵高语也。”张时雍一时无言。熊廷弼被冤杀,传首九边。
熊廷弼之死死于党争,死于其太过于正直给了阉党除掉他的理由。他和投靠阉党的王化贞的经抚不和,无疑给了后金可乘之机,导致明廷尽失东北,退回关内。固然熊廷弼放弃宁远退回关内是错误的。但是主要责任还是在于阉党的肆意妄为,导致了辽沈失陷和广宁之役惨败,这才是尽失东北的主因。
试想,如果朝廷能够重用、信任熊廷弼,以努尔哈赤为首的后金政权还能发展起来?历史不容假设,一代名将、忠臣就这样惨死,不禁令人唏嘘!
熊廷弼出任辽东经略
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飞白,号芝冈,汉族,湖广江夏人,明末将领,万历进士,楚党。
萨尔浒之败,杨镐三路丧师的败报传到京师,明廷“举朝震骇”,感到辽东事态严重,于是派熊廷弼为辽东经略;将杨镐逮捕下狱,后于崇祯二年(1629年)处死。
努尔哈赤自萨尔浒之战以后,乘胜向开原、铁岭进军。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六月,努尔哈赤率兵四万从靖安堡攻陷开原。七月又攻陷了铁岭。开原东邻建州,西接蒙古,它是当时明朝对抗蒙古和后金的前沿谨衡阵地。铁岭则是屏蔽沈阳的北大门。开原、铁岭失陷,沈阳陷于孤立。
努尔哈赤攻下开原、铁岭以后,便准备进攻辽沈,进而袭取中原。明朝的一些官员对这种形势的严重性是有所认识的,如吏部尚书赵焕曾指出:“奴自攻没开原以来,筑城住牧,休其兵力。而胁朝鲜纠西虏,使之乘隙扰边。十方堡克矣,鲍家冈陷矣。仍自打造战舡,谋截运粮,广布奸细,谋行内应。此等着数,意在迫京师、危社稷,大非往年也先俺答之比。”
熊廷弼对当时辽东的形势也看得很清楚,他说:“自逆贼降抚顺,克清河,败三路,已骄锐不可言,时犹恐关西大发援兵,未敢轻自出巢。及开原、铁岭不战自下,懿蒲、辽沈不攻自逃,而谋夺辽沈之计决矣。”
熊廷弼
熊廷弼于八月进抵辽阳。当时在辽东的明朝军队,惨败之余,士气颓丧,呈现一片混乱。士兵“闻风而逃,望阵而逃,惧战而逃”,“人人要逃,营营要逃”,“各营逃者日以千百计”。人民也多纷纷离乡,躲避战乱,“沈阳及诸城堡军民一时尽窜,辽阳汹汹”,“数百里无人迹”。
面对这一形势,熊廷弼决计采取“坚守渐逼”之策。他向朝廷上祥早做奏说:“今日制敌,曰恢复,曰进剿,日固守。而此时语恢复,语进剿睁亏,未敢草草。不如分布险要,守正所以为战也。”他提出“集兵十八万,分布叆阳、清河、抚顺、柴河、三岔儿、镇江诸要口”,布为防线,“首尾相应,小警自为堵御,大敌互为应援”。
当时一批明朝官僚,胆小怕死,龟缩在后方城堡内,不敢接近前线。熊廷弼刚到辽东,令佥事韩原善往抚沈阳,惮不肯行。继命佥事阎鸣泰,至虎皮驿恸哭而返。熊廷弼为了稳定人心鼓励士气,就亲自到前线去巡视,“自虎皮驿抵沈阳,复乘雪夜赴抚顺”。
他大力整顿军纪斩逃将,督军士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令严法行。经熊廷弼的一番整顿以后,守备大固,人心稳定,后金不敢贸然进犯。
熊廷弼根据敌我形势,主张积极持久的防御方针,这是完全正确的。他任辽东经略十多个月,使得辽阳的“颓城如新,丧胆之人复定,至奉集、沈阳二空城,今且俨然重镇矣。迄于今,而民安于居,贾安于市,商旅纷纷于途,而后之人因之以为进战退守之地”。
罢黜熊廷弼与辽沈失陷
正当辽东形势有所好转之时,明朝最高统治集团发生了重大变化,明神宗朱翊钧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死去。其长子朱常洛于八月初一日继位,是为光宗。到九月初一日,光宗又在吞服红丸后驾崩。一月之内,死去了两个皇帝。光宗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熹宗。时梃击、红丸、移宫“三案构争,党祸益炽”。
熊廷弼性情刚直拒援引,不徇私,得罪了一些人。给事中浙党姚宗文以熊廷弼不替他代请升官,心怀怨恨联络同党御史顾慥、张修德等,攻讦“廷弼出关逾年,漫无定画”。“军马不训练,将领不部署,人心不亲附。刑威有时穷,工作无时止”。甚至说不罢熊廷弼“辽必不保”。
明代辽东军事地理图
昏聩的明朝当局竟听信了他们的谗言,罢免熊廷弼,任袁应泰为辽东经略,薛国用为巡抚。袁应泰“历官精敏强毅,用兵非所长”。他担任辽东经略以后,认为熊廷弼持法太严,便“以宽矫之,多所更易”,把原来行之有效的军事措置加以改变。
履任伊始,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不作深入侦察了解,便要“三路出师”进攻后金。并且毫无警惕地招降蒙古饥民,当时有人指出:“收降过多,或阴为敌用,或敌杂间谍其中为内应,祸且叵测。”袁应泰却认为:“我不急救,则彼必归敌,是益之兵也。”于是下令招降,把投降的众多蒙古人处之辽沈二城,优其月廪,与民杂居”。
这时,后金正厉兵秣马,积极准备夺取辽沈。当明朝皇帝更替、辽东经略易人之时,努尔哈赤抓住了这一有利战机,以倾国之师向辽沈进军。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二月,努尔哈赤率八旗军士攻陷了沈阳的屏藩奉集堡和虎皮驿。
三月十二日,八旗士兵进逼沈阳城下。沈阳是明朝在辽东的重镇,有总兵贺世贤和尤世功驻守着,称为“坚城”。但贺世贤勇而寡谋,出城迎战败死。尤世功领兵往援亦战死。袁应泰原先招降的蒙古人起来为后金内应,城遂破。
沈阳被围时,总兵官童仲揆、陈策率军由辽阳前去救援,行至浑河,沈阳已陷。“诸将皆愤曰:‘我辈不能救沈,在此三年何为!”纷纷请战。于是游击周敦吉“与石砫都司秦邦屏先渡河营桥北,(童)仲揆、(陈)策及副将戚金、参将张名世统浙兵三千营桥南”。周敦吉部营阵尚未稳定,后金兵已紧逼上来,“四面扑攻”。“诸将奋勇迎击,败白标兵,又败黄标兵,击斩落马者二三千人,却而复前,如是者三”。
明军“饥疲无后继,遂被冲杀”,存留下来的退入桥南浙兵营继续战斗。“后金兵追围之数重,浙兵用火器拒战,击死甚众,后火器尽,复接战良久,乃败。”明朝将领全部壮烈牺牲。当时明朝总兵官朱万良、姜弼拥兵至浑河,观望不救,坐视浙兵之败没。“自辽左用兵,将士率望风奔溃,独此万余人当数万众。虽力绌而覆,时咸壮之。”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后金兵攻占沈阳以后,努尔哈赤在城内休整五天,整顿兵马器械,于三月十八日攻辽阳。辽阳是辽东首府,是明朝在东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辽东经略都驻节于此。但辽阳恃沈阳、奉集堡和虎皮驿为藩屏,明朝的精锐部队大多在这三个地方驻防,辽阳驻兵只一万余人。
袁应泰听到沈、奉失陷,才下令调援军守辽阳。三月十九日,后金兵直逼辽阳城下,守卫辽阳的明军虽只一万余人,却顽强抵抗。经过三天激烈的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辽阳失陷。袁应泰自杀,巡按御史张铨被俘不降被杀。
辽阳既陷,辽河以东其他地区的明朝守军都纷纷投降,数日之间,后金就占领了三河、静远、镇江、海州、复州、金州等大小七十余城。努尔哈赤为了进一步向河西进军,便把后金的都城迁到沈阳。
经抚不和与广宁之役
辽沈被后金占领以后,河西军民十分惊恐,纷纷逃亡,“自塔山至闾阳二百余里,烟火断绝”。得知辽、沈失陷,京师大震,九门昼闭,实行戒严。这时,明朝的当权者又想起了熊廷弼,大学士刘一燝说:“使廷弼在辽,当不至此。”明熹宗朱由校也说:“熊廷弼守辽一载,未有大失,袁应泰一战而败,将祖宗百战封疆袖手与人。”
天启元年(1621年)七月,明朝政府又重新起用熊廷弼为辽东经略,以王化贞为辽东巡抚。
王化贞“为人刚愎,素不习兵,轻视大敌,好谩语”。他不顾敌我双方的军事力量,一味主张进攻后金,收复辽沈。熊廷弼仍主张积极防御,“议三方布置,增登、莱、津门兵,而重兵屯山海关,待各镇兵马大集,登、莱策应齐备,然后三方大举并进”。
毛文龙
这样便出现了“经抚不和”,“化贞欲战,廷弼欲守”,“二人议论,遂成水火”。适于其时,王化贞部将毛文龙收复了镇江(今辽宁丹东)。“化贞自谓发踪奇功”,即向朝廷奏捷。明朝的昏聩君臣,不吸取萨尔浒和辽沈战役的教训,“举朝大喜,亟命登、莱、天津发水师二万应文龙,化贞督广宁兵四万进据河上,合蒙古军乘机进取,而廷弼居中节制”。但因经抚不和,互相观望而未曾进兵。
当时,投靠阉党的兵部尚书张鹤鸣与王化贞沆瀣一气,偏袒巡抚。王化贞“所奏请无不从,令无受廷弼节度”。而熊廷弼所奏请则“事多龃龉”。熊廷弼虽名为经略,实权却掌握在王化贞手中。王化贞驻于广宁拥兵十四万,而熊廷弼出关后屯驻于右屯,只有士兵五千人。
王化贞因得张鹤鸣的声援,气焰十分嚣张,一意孤行,钻入后金所设的圈套。他轻信原来投降后金的李永芳会作内应,还以为蒙古部的虎墩兔会发援兵四十万帮助。明朝进攻后金,“遂欲以不战取全胜”,“一切士马、甲仗、糗粮、营垒俱不问,务为大言罔中朝”。
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王化贞上疏说:“愿以六万兵进战,一举荡平。臣不敢贪天功,但愿从征将士厚加赏赉,辽民赐复十年,海内除去加饷,而臣归老山林,于愿足矣。即有不称,亦必杀伤相当,敌不复振,保不为河西忧也。稍需时日,经臣以三路蹙之,歼敌必矣。臣又愿与经臣约,怒蛙可式,无摧战士之气,劳薪可念,无灰任事之心。”
在王化贞这篇堂堂皇皇的大话的蛊惑下,明廷一班大臣不禁喜形于色,认为歼灭后金,指日可待,便专任王化贞“便宜行事”。王化贞即部署诸将,准备渡河。
正当明朝内部经抚矛盾日益激烈的时候,努尔哈赤则加紧训练士卒,准备进兵河西。天启二年(1622年)正月,八旗士兵已集结在柳河东岸。二十日,后金兵五万渡河,直逼西平堡。
王化贞派总兵官刘渠、祁秉忠率军前去救援,并以心腹骁将孙得功率广宁兵为前锋。孙得功已蓄意投降后金,二十二日,明军在平阳桥遇后金兵,刚接战,孙得功就率众先奔,呼曰“兵败矣”。明兵不战而溃,孙得功率众奔还广宁,大呼后金兵已至城下,“军民宜早剃发归顺,因命其党封府库以待,一城哄然,争夺门走”。
王化贞刚起床看文书,其部将江朝栋直人卧室急呼曰:“事急矣,速走可免!”王化贞便在江朝栋的保护下仓皇西逃。其实,这时后金顿兵沙岭,在王化贞逃后两日,孙得功才引后金兵进入广宁。王化贞逃到闾阳驿遇到熊廷弼。
化贞向廷弼而哭,廷弼讥笑道:“六万众一举荡平辽阳,今竟如何?”王化贞自感惭愧,“议守宁远及前屯”。熊廷弼说:“嘻,已晚,惟护溃民入关耳。”熊廷弼以自己所率五千人交给化贞断后,尽焚积余,先后退入关内。熊廷弼弃宁远前屯不守是错误的,但主要的责任在王化贞,这是很明显的。
熊廷弼之死和其历史评价
广宁之败以后,熊廷弼与王化贞俱被逮下狱。当时,宦官魏忠贤专权,向熊廷弼勒索贿赂不遂,“誓速斩廷弼”,并借机倾陷在朝的正直官员,诬杨涟等受廷弼贿,以加重其罪。阉党门克新、冯铨、顾秉谦竞相附和。
“及杨涟等下狱,诬以受廷弼贿,甚其罪。已,逻者获市人蒋应旸,谓与廷弼子出入禁狱,阴谋叵测。忠贤愈欲速杀廷弼,其党门克新、郭兴治、石三畏、卓迈等遂希指趣之。会冯铨亦憾廷弼,与顾秉谦等侍讲筵,出市刊《辽东传》谮于帝曰:‘此廷弼所作,希脱罪耳。’帝怒,遂以五年八月弃市,传首九边。已,御史梁梦环谓廷弼侵盗军资十七万。御史刘徽谓廷弼家资百万,宜籍以佐军。忠贤即矫旨严追,罄赀不足,姻族家俱破。江夏知县王尔玉责廷弼子貂裘珍玩,不获,将挞之。其长子兆珪自刭死,兆珪母称冤。尔玉去其两婢衣,挞之四十。远近莫不嗟愤。”一代守辽名将悲情收场。朱由校没有替他平反。随后继位的崇祯皇帝朱由检也没有替他平反。
大约100年后,明朝敌人的后代、早已坐稳了帝国江山的乾隆皇帝,读到熊廷弼的事迹,一针见血地指出:“明之晓军事者,当以熊廷弼为巨擘。读其《陛辞》一疏,几欲落泪!而以此尽忠为国之人,首被刑典,彼其自坏长城,弃祖宗基业而不顾者,尚得谓之有人心,具天良者乎?”
熊廷弼被斩后,“传首九边”。熊廷弼自任辽东经略,“不取一金钱,不通一馈问,焦唇敝舌,争言大计”。熊廷弼的死,使明朝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将领,自坏长城,使得辽东防务更加不可收拾。王化贞延至崇祯五年(1632年)才被处死。
趣历史网为你提供的关于熊廷弼的死有多冤?他为什么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熊廷弼为何被处死、熊廷弼的死有多冤?他为什么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的信息别忘了在趣历史网进行查找喔。
相关文章
今天趣历史网给各位分享熊廷弼的死有多冤?他为什么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的知识,其中也会对熊廷弼是哪个朝代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
2023-05-18 94 熊廷弼的死有多冤?他为什么会成为政治的牺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