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虎牢关之战?唐王朝定天下的一战(虎牢关之战过程)
趣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谈谈什么是虎牢关之战?唐王朝定天下的一战,以及虎牢关之战过程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 1、为什么说虎牢之战是唐朝统一战争中最关键的呢?
- 2、唐朝统一之战,唐朝统一战争有哪些重大战役呢?
- 3、唐朝时期的虎牢关之战经过是怎样的?
- 4、虎牢关之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 5、让李世民统一全国的虎牢关之战
为什么说虎牢之战是唐朝统一战争中最关键的呢?
虎牢之战是唐朝统一战争中最关键的一战。因为当时唐朝已经逐渐有一统天下之势,但是并没有占有绝对的优势。而虎牢之战之尘空后,再也没有一个割据势力能够与唐朝抗衡。可以说虎牢之战后,天下归唐已成定局,此战奠定了唐朝一统天下基础。
先看一下虎牢之战的背景。当时唐朝发起对洛阳王世充的战争,此时王世充已经成强弩之末,被围困在洛阳城内,惶惶不可终日。洛阳城已经被围得如铁桶一般,只能寄希望于河北窦建德,但是李唐王朝此时形势也好不到哪里去,也是在咬牙作战。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此刻在河北方向有窦建德的割据势力。看到现在王世充与唐朝两虎相争,处于胶着状态,企图一石二含升鸟坐收渔翁之利。其次,杜建德也很清楚唇亡齿寒的道理,王世充被灭掉之后,下一个就是他。于是接到求救信后,趁着两军胶着率兵南下。企图内外夹击,灭掉唐军,继续割据一方。
李世民力排众议,绝不撤军,亲自率领3000玄甲军。在虎牢关严阵以待,等待窦建德的大军,此即为虎牢关之战。虎牢关山高地险,易守难攻,大军施展不开。夏军持续攻击却毫无进展,在夏军作战疲劳懈怠之时,李世民抓住时机率军出击,3000兵马杀入10万大军,无无人之境,窦建德也被唐军俘虏!王世充谈兄老看到必败无疑,主动开城投降。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割据势力能与唐朝抗衡,唐朝最终一统天下。
唐朝统一之战,唐朝统一战争有哪些重大战役呢?
唐朝统一战争有哪些重大战役呢?
最重要的当属虎牢关之战。
公元621年,当时的唐军实际统帅李世民选了1000来名精兵强将,一水黑,穿的跟黑社会一样,分了两队,找了四位精干将领带着。每次出征,小李同志都亲自披上一水的黑衣黑甲打头阵,令敌军闻风丧胆,说实话,李世民是天生的将军材料。手下屈突通正带着巡逻队巡逻来着,遭遇了瓦岗军的猛将王世充,败下阵来,李世民立马就带着黑社会小分队去找回场子,王世充败得一塌糊涂,唐军俘获王世充的手下大将葛彦璋,有效的打击了瓦岗军的嚣张气焰。王世充在亲信的保护下才溜回大本营。
王世充的大儿子王玄应不干了,发誓要给父亲找回牌面,亲自带队从虎牢运粮到洛阳,这边李老二带了一队人马去打劫,把这伙敌对分子剿灭,王玄应和他爸爸一样,带着几个亲军溜回大本营。
李世民这边向父亲李渊打报告,想继续进军,李渊面对这么一个能打的儿子,自己其实早已被架空,只能有求必应。并且做了个顺水人情,和李老二说:打下了洛阳,里面的金银财宝我一个都不要,全留给你分配。
所以,没了扒猛后顾之忧,李老二就可以和王世充放手一搏,本来王世充想趁着李世民阵地没搭建好搞一个突然袭击,但是李世民身边就没有一个白给的士兵,一波反向攻打,直接顺势把洛阳的前哨虎牢关给推平了。这才有了李世民和他爸爸进军洛阳,逐鹿中原的鼎盛气势。
唐朝统一全国之战升仔是怎么回事?
唐太宗唐王朝建立之初,只有关中及河东部分地区,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割据状态。在关中之西,军阀薛举、薛仁杲盘踞金城(今甘肃兰州),军阀李轨割据凉州(今甘肃武威)。在河东地区,军阀刘武周盘踞马邑对初建的唐朝构成威胁。在潼关以东的中原地区,隋朝残余势力王世充盘踞洛阳。隋炀帝在扬州被部将缢杀以后,隋朝的越王杨侗在洛阳登极称帝,拜王世充为吏部尚书,封郑国公。同年九月,王世充在洛阳发动政变,独揽了东都的军政大权。不久,王世充又逼杨侗禅位,自己登极称帝,国号郑。王世充打出郑国旗号,公然与唐朝对抗。在河北,农民起义军首领窦建德,占据河北大部地区,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自称夏王,改国号夏。窦建德失败后,其部将刘黑闼又聚众起事,很快控制了窦建德的故地。唐武德五年正月,刘黑闼在相州自称汉东王,与唐朝对抗。在南方,还有农民起义首领杜伏威和辅公祜,各据一方。
唐王朝建立以后,迅速统一全国,便成为第一要务。唐高祖李渊采取了先西后春笑桥东、先北后南、先急后缓、剿抚并用等战略策略开展了统一战争。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一月,唐高祖派秦王李世民率兵平定盘踞在金城的军阀薛举、薛仁杲父子。由于刘文静违背军令,初战失利。第二次在与薛仁杲作战中,李世民采取深沟高垒的战术,挫败敌人士气,又断绝敌人的粮道,伺机进行突然袭击,将其击败。次年四月,李渊又用分化瓦解之策,迫使凉州军阀李轨降唐,收复了陇右、河西之地。 武德二年六月,刘武周部将宋金刚率众南下,攻陷介州,打败了唐将姜宝谊和李仲文部,河东告急,唐高祖为此忧心忡忡。裴寂自请率兵征讨,驻军于介休城南度索原上。宋金刚断绝了唐军水源,将唐军打败。裴寂率残部逃往晋州(今山西临汾),晋州以东尽为宋金刚所占。不久,宋金刚又率部攻陷浍州(今山西翼城),军势甚盛。刘武周又打败唐朝的齐王李元吉,攻陷榆次,不久又攻陷太原。刘武周几乎占领河东全境,关中震动。唐高祖准备放弃河东,谨守潼关以西。李世民主动请缨,率兵三万,东渡黄河,一举击败了刘武周的精锐部队宋金刚部,并收降了骁将尉迟敬德等。接着,李世民又挥师北上,进击刘武周。武德三年四月,李世民歼灭了刘武周,收复了河东全境。 武德三年七月,唐高祖命李世民率兵挺进中原。李世民率领十多万唐军,东出潼关,向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发起进攻。王世充闻讯后,亲率步骑三万,进抵慈涧(洛阳西),迎击唐军。双方交战后,郑军一触即溃,王世充急忙撤军。唐军乘胜追击,对洛阳形成包围态势,并切断了洛阳与周边郑军的联系。李世民攻占回洛城及其周围的三十多个村落城堡,夺取粮食仓库,断绝了洛阳的粮食基地。王世充陈兵于洛阳西北的青城宫,隔水与唐军对峙。王世充自知不是唐军的对手,只得请求罢兵讲和,李世民以严词拒绝。王世充无计可施,只得派人往河北窦建德请求援助。窦建德为保持唐、郑、夏三足鼎立之势,亲率十万大军,从周桥西进,屯兵于虎牢东原(今河南荥阳东北广武山上),声援洛阳。李世民闻讯,留唐军主力继续包围洛阳,自率精兵五千,迎击夏军。双方相持不下成对峙之势。窦建德自恃兵多势重,不以唐军为意,便在汜水列阵,准备同唐军开展决战。李世民乘夏军将骄兵疲之时,突然发动猛攻,夏军大败,窦建德负伤逃走,行至牛口渚被唐军俘获。接着,李世民率得胜之师回到洛阳城下,并将窦建德带至城下,晓示王世充。此时,王世充只得开城投降。 武德五年,刘黑闼在相州自称汉东王以后,唐高祖李渊派李世民率兵征讨。唐军抵达卫州(今河南淇县),刘黑闼多次出兵挑战,均被打败。刘黑闼恐惧,遂退守洺州。李世民又进兵洺州,先断绝洺州粮道,又拥塞洺水上游,待刘黑闼进攻时,立即放水冲淹。刘黑闼部被水淹者千余人,被杀者万余人,他本人逃往突厥。同年九月,刘黑闼又借突厥之兵,进入定州。随后在下博击败了唐将王道玄和史万宝部,河北诸州大都叛归刘黑闼。十多天内,刘黑闼尽复故地,又以洺州为都城。 武德六年二月,唐高祖派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督兵征讨刘黑闼。由于唐军人数众多,刘黑闼兵败馆陶。刘黑闼逃至饶阳,随从都饥饿不堪,便入城求食,被饶州刺史(是刘黑闼自己任命的)诸葛德威生擒,执送唐军。李建成将刘黑闼处死于洺州。河北一带重归唐朝。 占据江淮的农民起义军首领杜伏威,早在武德三年李世民进攻洛阳王世充时,已受李世民招降,并派将军陈正通和徐绍宗等北上,协助李世民会攻洛阳。唐高祖诏封杜伏威为东南行台尚书令,江淮以南安抚大使。武德四年,杜伏威相继攻占了杭州、歙州等地,尽有江东、淮南之地,为唐平定了东南。 跟随杜伏威起义的辅公柘,在杜伏威西入长安之时,被杜伏威招回任为丹阳留守,主持政务。杜伏威临行前对主持军务的王雄诞叮嘱说:“我到长安,如不被解职,你千万要提防公祏叛乱。”武德六年七月,辅公祏密谋起兵反唐,诈称杜伏威在长安被捕,现有书信寄来,命令起兵。王雄诞听后,深表怀疑,便托病不出。辅公神威乘机夺去兵权,并缢杀了王雄诞。辅公祏便在丹阳称帝,国号宋。不久,辅公祏出兵打败了沈法兴部,占据了毗陵。唐洪州总管、原农民军首领张善安也举兵响应,被辅公祏任命为西南道大行台。唐高祖命李孝恭率水军从江陵直起江州,李靖率岭南兵北进宣州,李世勋率军沿泗水渡淮南下。唐军南、北、西三面攻打丹阳。辅公祏闻讯,当即遣兵北渡淮河,进攻海州和寿阳,狙击北路唐军的进攻。武德七年初,唐军主帅李孝恭连克纵阳和芜湖等地。南路军在李靖的率领下,智擒了叛将张善安,连克洪州、猷州等地,与西路李孝恭部在芜湖会合。北路军也攻占了扬子、广陵。这样,就使辅公祏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他为了保存实力,迅速收缩战线,在当涂一线布置重兵:遣将屯驻博望山和青林山。西、南二路唐军会合以后,迅速抵达博望山下。由于该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唐军久攻不克。后来,李靖进献诱敌之策,以老弱之兵在山前挑战,以精锐主力埋伏于后,伺机合围,聚而歼之。果然,辅公祏以为唐军兵力弱小,便离山出战,被唐军主力击败,残兵退回丹阳。不久,唐军三路大军都抵达丹阳城下。辅公柘眼看不能固守,遂率部东逃,被当地民团抓获,执送唐军,李孝恭将其斩首。至此,南方皆平,全国已基本统一。 唐朝统一战争中,最大对手是谁?
隋朝末年的起兵群雄中,对唐军威胁大的是窦建德和王世充。
为什么说虎牢之战是唐朝统一战争中最关键的呢?
虎牢之战是唐朝统一战争中最关键的一战。因为当时唐朝已经逐渐有一统天下之势,但是并没有占有绝对的优势。而虎牢之战之后,再也没有一个割据势力能够与唐朝抗衡。可以说虎牢之战后,天下归唐已成定局,此战奠定了唐朝一统天下基础。
先看一下虎牢之战的背景。当时唐朝发起对洛阳王世充的战争,此时王世充已经成强弩之末,被围困在洛阳城内,惶惶不可终日。洛阳城已经被围得如铁桶一般,只能寄希望于河北窦建德,但是李唐王朝此时形势也好不到哪里去,也是在咬牙作战。谁能坚持到最后,谁就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此刻在河北方向有窦建德的割据势力。看到现在王世充与唐朝两虎相争,处于胶着状态,企图一石二鸟坐收渔翁之利。其次,杜建德也很清楚唇亡齿寒的道理,王世充被灭掉之后,下一个就是他。于是接到求救信后,趁着两军胶着率兵南下。企图内外夹击,灭掉唐军,继续割据一方。
李世民力排众议,绝不撤军,亲自率领3000玄甲军。在虎牢关严阵以待,等待窦建德的大军,此即为虎牢关之战。虎牢关山高地险,易守难攻,大军施展不开。夏军持续攻击却毫无进展,在夏军作战疲劳懈怠之时,李世民抓住时机率军出击,3000兵马杀入10万大军,无无人之境,窦建德也被唐军俘虏!王世充看到必败无疑,主动开城投降。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割据势力能与唐朝抗衡,唐朝最终一统天下。
唐朝统一战争,李世民用了什么战术
各个击破。
唐朝统一战争,是唐朝建立后,对隋朝末年在中国各地建立的割据政权进行的统一战争。 武德元年到武德二年(公元618年—619年),李世民率唐军打败金城的薛举、薛仁杲父子。又以反间计俘虏了李轨,不费刀兵便尽有河西之地。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李世民率军民反击,消灭了刘武周,恢复了对代北的统治。经过三次军事政治活动,唐朝不仅关中根据地巩固了,而且扩大了地盘,势力得到发展,可以集中力量经营中原和江南,实现统一目标。同年,瓦岗军已瓦解,山东大部分郡县已降唐,打败了中原地区的王世充和窦建德,后又镇压了刘黑闼、徐圆朗、高开道,唐朝在河南、河北、山东地区确立了自己的统治。武德四年又将两湖地区岭南并入唐朝版图,武德七年灭杜伏威部将辅公祏,江南平定。 到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除朔方的梁帝梁师都以外,唐朝已在全国建立了自己的统治。梁师都依靠突厥贵族的庇护,才得以割据朔方。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唐太宗乘突厥衰乱,派兵攻灭了梁师都。 最终唐朝得以扫灭群雄,重新统一天下。李世民在此统一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即位后又开创了“贞观之治”,造就了唐朝的盛世。 唐朝统一中原过程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是哪次,对于李唐立国贡献最大?
对于唐朝统一中原过程之中最具有意义的战斗应该是发生在公元619年到公元621年之间的李世民讨伐王世充之战。在公元619年即武德二年,王世充当时废掉了隋皇泰祖,自己在洛阳称帝,于是王世充他也成为了中原最大的割据势力领袖,因此李渊在占领关中之后,便是在620年派了李世民去攻打王世充,李渊希望在此战之后夺得中原。
虽然王世充当年的实力的确是强大的,但是在他的援军前来救援的道路被李世民所隔绝之后,王世充便是已经变成了瓮中之鳖。后来就算在王世充向其他人求援之时,那些援军依然是被李世民阻挡在了虎牢关之外的,因此王世充的军队就是变成了一支孤军。
不久之后,王世充更是开城投降。也是在这一年,唐军又是南下占据了江南、巴蜀、湖南三地,之后更是乘胜追击、就此统一了长江中游及岭南地区。至此,即公元621年唐国基本统一了全国。
而这场唐朝统一战争对于唐朝意义也是十分的深远,李世民父子也是利用农民起义的力量消灭了随军主力以及中国大的割据势力,李渊、李世民父子也是依靠着自己的军事经验以及强力的背景统一了全国,避免了隋末之后中国的再一次的历史大分裂。可以说这场战争不仅对唐朝影响是深远的,对整个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是影响十分深远的。
唐朝(129)战役(13)
唐朝时期的虎牢关之战经过是怎样的?
公元620年李渊登基三年后,平定西秦薛举北灭刘武周,于是唐朝在关中、陇右、河东的势力得到巩固。很合适天下维系这三足鼎立的局势,李唐王朝,郑国王世充,夏国窦建德三股势力各自占据一方。在这种僵持不下的局势中李渊决定主动出击,一举击溃王世充和窦建德一统天下,于是秦王李世民作为大将主动带兵出击,率领大军前去攻克洛阳王世充,在李世民的英勇指挥下,唐军一路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攻势非常凶猛,随后窦建德决定率领10万大军出兵救郑,也就有了著名的虎牢关之战。
窦建德十万大军救郑
面对李世民势如破竹的进攻,没到两个月河南大部分地盘就被攻破,王世充连连溃败,眼看就要攻到洛阳城下,于是王世充连忙派人前往河北寻求窦建德支援,虽然窦建德与王世充有旧怨,但是大敌当前,如果唐灭了王世充那么下一步绝对就是攻打自己,难免不会唇亡齿难,因此窦建德派十万大军前去支援王世充。随后又派使者告举数诉李世民自己有十万大军不如各退一步,但是李世民没有回复,坚决不撤兵,在虎牢关据守。
猪一样的队友
窦建德虽然派出十万大军前来支援王世充,渣纯但是却迟迟不动手,要知道,当时窦建德有十万人而李世民只有三万多人的部队,绝对是压倒性的胜利。窦建德却在观望形式,想要看李世民和王世充二人两败俱伤,趁机一下正梁首干掉两个人。虎牢关当时只有3500人据守,即使有天险,以十万人对付三千多人也不愁不能拿下,但是窦建德就是没有出兵。
李世民以少胜多
虽然窦建德有十万大军从人数上占有优势,但是在李世民看来,这十万大军多是流民,缺乏正规训练,装备贫乏,同时他们人数上占优势难免会轻敌,于是就利用他们的轻敌作战。李世民通过白河牧马,引诱窦建德来攻,来攻则不出战,消耗敌军士气,及至中午,敌军饥渴疲惫时,以泰山压顶之势,倾巢而出,并直扑敌军心脏窦建德大营,一举擒获窦建德,赢得虎牢关战役的胜利。
虎牢关之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虎牢关之战发生在隋末唐初,当时唐王李世民带领8万军队进攻王世充、窦建德等多只农民领袖建立的反隋部队,最后结果以李世民大胜宣告结束。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虎牢关之战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虎牢关之战胜利的原因
虎牢关之战当时李世民实际只有几千人,而虎牢关有十多万人,而取得关键性胜利的原因我以为有一下几点:
一是李世民的军队战斗力强悍。李世民拥有相当于特种部队的玄甲兵,这是绝对的精锐部队,身穿重甲,都是身经百战的精锐士兵,所以战力惊人!《旧唐书》中就记载有:“世充率精兵三万阵于慈涧,太宗以轻骑挑之……太宗左右射之,无不应弦而倒,获其大将燕颀”。
二是将领运用得当,战士一心死战。《旧唐书》记载“九月,太宗以五百骑先观战地,卒与世充万余人相遇,会战,复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获大将陈智略,”以500人败1万多人,这和项羽的破釜沉舟是一样的的,抱着必死的决心去打仗。《旧唐书》中描写,“世充众二万自方诸门临谷水而阵。太宗以精骑阵于北邙山,令屈突通率步卒五千渡水以击之,兵才接,太宗以骑冲之,挺身先进,与通表里相应。贼众殊死战,散而复合者数焉。自辰及午,贼众始退。纵兵乘之,俘斩八千人,于是进营城下。”“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宝、宇文歆等挥幡而入,直突出其阵后,张我旗帜。贼顾见之,大溃。追奔三十里,斩首三千余级,虏其众五万,生擒建德于阵“”这些都是以少胜多,还活捉了窦建德。
大家可能觉得李世民玄甲兵再厉害,但是好歹王世充窦建德有10多万人,怎么样也不可能输的这么惨,为什么?那就是李世民遇见猪一样的对手,《旧唐书》说“太宗将数骑升高丘以望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政令;逼城而阵,有轻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追而击之,无往不克。吾与公等约,必以午时后破之。”建德列阵,自辰至午,兵士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逡巡敛退。太宗曰:“可击矣!”亲率轻骑追而诱之,众继至。建德回师而阵,未及整列,太宗先登击之,所向皆靡。”意思是说李世民以逸待劳,等到中午时候,窦建德的兵都很饿了,而且还争着去饮水。于是李世民出击,打败窦建德。
虎牢关之战为唐一统 天下 之最大战役,前后不足一年,秦王世民以少胜多,一战擒两王,扫平中原, 一统之势遂不可阻挡。此战之后,世民开天策府,自置官属,自此搜罗人才更为便利,麾下文武皆备,人才济济。最终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皇位,开二十三年贞观之治,成一代明君,为千古帝王之楷模。
虎牢关之战兵力对比
隋末大乱,不久李渊建国为唐,王世充建郑国,窦建德建 立夏 国,当巩固了今山西和甘肃等地,李世民奉命带唐军征伐洛阳,志在拿下河南王世充,再取河北窦建德。其后李世民在虎牢关之战中智勇双全,仅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大破前来支援王世充的十多万窦建德军队, 成功 拿下郑夏两国,统一中国北方,奠定了唐朝版图基础。
虎牢关之战兵力对比在数量上是唐军人数为八万,郑军不详,夏军则是十万。但在后来进入虎牢关时,李世民只派出了三千五百精扰销锐骑兵,跟前来支缓瞎游援王世充的十万夏军相比,唐军无疑占不了好处。但是虎牢关之战兵力对比不只是数量对比,还有质量对比。王世充不但损兵折将,还缺粮,只能坐等救援或败亡。唐军虽少,但胜在精锐,军队的纪律性和组织性高。不过从惨烈的洛阳攻坚战刚出来的唐军疲劳程度甚至高于远来的夏军。而夏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刚刚打败了孟海公的将神凳领容易骄纵,有半数兵马又是后期收编进来的,军纪不高。
显而易见,唐军在虎牢关之战兵力对比上谈不上有明显优势,甚至是处于劣势,不过打仗除了肉眼可见的兵力较量,还有战术智斗。在此战中李世民作为统帅表现堪称智勇双全,慧眼识战机的他果断留下齐王元吉围洛阳,领着3500精骑连夜赶赴虎牢,带着尉迟敬德及4名随从就敢直叩夏军大营观察敌情。待唐军养精蓄锐后他才以牧马之计诱出夏军主力,并趁夏军士兵吃午饭和议事之际,派出骑兵冲锋击溃夏军生擒窦建德,王世充无奈投降。
虎牢关之战李世民取胜原因
虎牢关之战是隋朝末年, 决定 天下归属的一场重要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李世民获得了胜利,击败了窦建德和王世充。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这场战役中李世民以三千五百名战士打败了敌方的十万大军,他是怎么做到的呢?虎牢关之战李世民取胜原因是什么呢?
虎牢关之战李世民取胜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这场战役虽有胜算不大但却也是有胜算的。从战略上来说,虎牢关易守难攻,只要能过守得住就能够获得时间,有了时间就可以等到洛阳被攻破,与其他兵力汇合就可以。而在这场战役中不仅获得了时间还消灭了敌人。第二有奇兵。李世民拥有一只玄甲军,这只玄甲军是他打造的特种部队,不管是装备,军人的素质,补给都是最好的,使用的装备也是李世民改造过的处于当时领先水平的。
第三,大意的对手。在这场战役中窦建德拥有军队十万人,但他却一直不进攻,希望李世民和王世充交战,自己最后获利。而且虎牢关城内也只有3500人,他也没有放在心上,一直在观望,以至于失去战机。第四,卓越的 军事 才能。李世民制定了正确的作战方式,先是通过小规模的战斗不断击败对方,鼓舞自己军队的士气,还在合适的机会断了对方的粮草,使敌方陷入恐慌当中;后又使用计策让敌方进攻,但不出战,直到对方十分疲惫之时再将其一举击败。
从虎牢关之战李世民取胜原因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形势和李世民自身在军事的才能是其最后平定北方,获得天下的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1. 虎牢关之战李世民为什么能赢
2. 2017年抗日战争胜利第几个纪念日
3. 虎牢关之战的导火索
4. 虎牢关之战李世民取胜的原因
5. 虎牢关之战发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让李世民统一全国的虎牢关之战
创立的“贞观之治”是唐王朝的第一次太平盛世,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这样伟大的唐朝,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呢?李世民在唐朝统一全国的重要战斗“虎牢关之战”中有什么作为呢?让我们去看看吧。 李世民孙消源包围了王世充 唐朝武德三年七月,唐高祖的二儿子秦王李世民带着八万士兵去攻打占据了洛阳的王世充。王世充知道李世民来进攻自己,就带着三万名精挑细选的勇士从洛阳出发,前去虎牢关迎战。 可是,李世民虽然兵多,但他却不愿则态意跟王世充正面对抗,反而绕过了王世充的主力部队,转而去进攻他的老巢洛阳。这时候,王世充担心洛阳那边有麻烦,立刻带着军队赶回了洛阳。 足智多谋的李世民用这招声东击西的计策把王世充围在了洛阳城里。王世充气得没办法,好几次想打出去,但是却总是没办法成功。城里的粮食已经快要吃光了,士兵们的士气很低落,王世充只好叫人去请窦建德帮忙。 一意孤行的窦建德 窦建德的手下有不少军队,原本打算坐山观虎斗的他听说洛阳快要守不住了的时候,开始害怕唐军消灭了王世充之后,下一个消灭的目标就是自己。于是,窦建德决定和王世充一起攻打唐军。 李世民知道王世充的帮手来了,开始和部下讨论办法。他决定把手下的军队分成两半,一半继续围困洛阳,另一半去守住虎牢关,跟窦建德作战。 由于虎牢关非常险峻,窦军没办法前进,就在这里住了一个月,跟李世民打了几仗,都没占到便宜。两个军队在战斗的时候,窦建德部下说了一个计策,建议窦建德不要跟李世民决战,而是转头去进攻唐军的老巢关中。只要李世民感觉关中有危险,他就不得不集中所有的军队回救,这样一来,也就不可能再围困洛阳了。 但是窦建德一意孤行,根本不听劝,非要和李世民决战不可。这一战打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最终,各方面都不占优势的窦建德被李世民给打败了。 李世民打赢了这场仗,带着军队回到了洛阳,王世充出来投降,李世民一举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势力,名震天下。 这里曾经是三英战的地方荥阳市在河南郑州市西边的29千米,1994年3月从县变成了县级市。荥阳的位置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西边过去是虎牢关,这里有危险的地形,但是交通特别方便,有人这样说它“东都襟带,三秦咽喉”,是一处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传说,的大禹在治水的时候,把济水从温县弄到了黄河,南边的水就溢出来变成沼泽,叫做荥泽;战国的时候,韩国在荥泽北岸建立了一座城,叫做荥阳;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后,在荥阳设置三川郡,管理荥阳、巩、京等县;西汉时候,把三川郡改为了河南郡,管理荥阳和今天的荥阳汜水镇、郑州的西北边、密县、中牟、新郑等;北魏的时候,把荥阳和附近的地区组成了北豫州;在北周时候,北齐被打败后,又改为荥州;581年,隋文帝建立后,又把荥州改为郑州。 春秋时期,晋楚两个大国曾经在荥阳进行过大规模战争;东汉末年,、、曾经和吕布在荥阳的虎牢关,也就是今天的荥阳市汜水镇西大战;唐朝刚刚开始时,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在荥阳的虎牢关打败了窦建德,洛阳的王世充因害怕而投降了唐朝,这就是历史桥余上在荥阳发生的最著名的战斗“虎牢之战”。 猜猜看 什么是“贞观之治”呀? 唐朝的627-649年是前所未有的太平盛世。当时,李世民很认真地治理国家,不断地让自己的国家变得强大。李世民对老百姓也很好,在李世民的不断努力下,国家变得很繁荣,所以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是贞观,所以这段太平盛世就被称为“贞观之治”。
趣历史网为你提供的关于什么是虎牢关之战?唐王朝定天下的一战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虎牢关之战过程、什么是虎牢关之战?唐王朝定天下的一战的信息别忘了在趣历史网进行查找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