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战史风云文章正文

如何评价三国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后的表现?(如何评价三国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后的表现和影响)

战史风云 2023年05月15日 01:50 119 admin

今天趣历史网给各位分享如何评价三国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后的表现?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如何评价三国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后的表现和影响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之战的表现,你有哪些了解?

官渡之战真实的情况是,袁绍在平定了后方的公孙瓒后,一统东北地区,南至河北,可谓实力强大。这时曹操处于四冲之地,北边是袁绍,东边是吕布、袁术,南边有孙策、刘表、张绣等,西边则是关中集团和羌族部落。

袁绍有心打败曹操,统一北方,然后给自己增加胜算。于是集结了十万人马,带着自己的主力饥尺谋臣和武将,前往官渡,寻求消灭曹操。曹操一方实力此时仍然很弱,共召集了三万左右的士卒,使荀彧守护后方的许昌,负责组织供应前线部队的粮草自己招募补充兵员。还分兵一部到山东地区,装作要攻击袁绍的后方以为牵制。正面战场则深沟高垒,拒袁绍于官渡对岸,使袁绍无法及时过河。袁绍几次试图过河都没有成功,双方僵持长达半年时间。

后来双方的后方都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袁绍平定谨兄了后方的叛乱之后,开始再一次聚集主力,寻求与曹操的决战。曹操也带领有两万的主力部队在官渡摆开阵势,坚守不出。袁绍用尽方法却不得其果。曹操部队中一支由曹仁等带领,在袁绍不注意的情况下第一次偷袭袁绍的粮草所在地,将袁绍军的粮草付之一炬。

这次偷袭形成了一次逆转,袁绍阵营的诸多谋士因为相互之间的勾心斗角在加上袁绍多谋少断,导致大家开始变得离心。尤其是主要谋臣之一的许攸脱离了袁绍阵营选择投奔了曹操,并指点曹操说明袁绍军营缺粮的状况,军中军心已然不稳。这时曹操大喜,分兵两路,一路留下固守官渡大营,一路由自己亲自率领进攻袁绍的存粮之地。袁绍得知消息后也分兵两路,一路张颌率领祥肢袭进攻官渡曹军,一路轻骑紧急火速增援淳于琼的运粮兵。危急时刻曹军爆发出很大的决心和勇气,硬生生吃掉了袁绍的粮草部队,斩杀淳于琼。而进攻官渡的袁绍部队张颌等人,估计是饿的都没劲了,又没夺取官渡,最终选择了投降曹操。这下子双方实力一下出现了反转,曹操遂对袁绍大营发动了攻击,袁绍只得八百人马跟随自己跑回老家了。

从此曹操基本打造好了自己北方地盘的基础,消灭了自己当时最大的强敌。这次官渡之战,也充分暴露了袁绍个人的性格缺陷,显示出了曹操一代枭雄的胸襟胆魄。

雄踞河北的袁绍家族,在官渡之战后,为什么会一蹶不振?

01、在官渡之战当中,河北的袁绍确实是损失了很多兵马以及人才。

众所周知,在三国这个乱悄旁前世当中想要有所发展,那么兵马和将领那是必不可少的。原本在官渡之战之前,袁绍确实是非常的强悍,可是在这场战役当中,袁绍则是丢失了很多的兵马以及流失了很多的人才,这对整个袁绍的家族来说,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

你比如说在发动官渡之战之前,本身谋士田丰就不太赞同,而袁绍则是软禁了田丰,发动了这场仗义,后来失败了回去之后袁绍竟然直接杀了田丰。在官渡之战进行的时候,许攸也是提供了很多非常不错的方案,但最终袁绍都没有采纳,所以许攸一气之下也是投靠了曹操。其次,在这场战役当中,袁绍还损失了很多的将领,例如张郃以及高览等等。

02、官渡之战之后,袁绍没过多久便死了,这对整个家族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

实际上袁绍并不是像演义当中所描写的那般不堪,袁绍这个人确实是有很多启清的缺点,但总的来说还是比较有能力的,不然也不会雄踞河北多年,而且在和公孙瓒的对抗之中也是赢得了胜利。在官度之战结束之后,实际上河北地区也是发生了叛乱,最终都是由袁绍本人亲自来平定的。

但可惜的是没过多久他就死掉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袁绍不是死的这么早,所启迟以说想要去和曹操相抗衡也是非常的困难,但是守住自己的这一亩三分地,应该也不会特别的难。而且由于袁绍死的特别的早,所以整个袁绍的家族也是变得分崩离析,袁绍的这些儿子们开始夺权并且内斗,这对整个家族的打击才是最致命的。

详解「 ”官渡之战”,袁绍表现得并没有想象中那样「 ”蠢”

咏史诗·官渡(胡曾) 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铅友虎牙。 若使许攸财用足,山河争得属曹家。 「 ”官渡之战”是三国「 ”三大战役”中的第一战,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势力虽然没有被一举扫除,但已经不复战前的强势与侵略性。袁绍病死后,曹操陆续消灭剩余的袁氏势力,最后平定了北方。「 ”官渡之战”虽然不能说是曹操与袁绍之间的决战,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北方的霸主,其规模、覆盖范围、参与的人物数量都是很可观的。事实上「 ”官渡之战”只是一个大的战役,其中还包含好几个战役,下面我就来和大家聊一聊这场「 ”官渡之战”的过程。 「 ”官渡之战”的历史背景:北方两个庞然大物的碰撞 事实上,早在「 ”官渡之战”之前,曹操与袁绍之间就出现了摩擦,双方也清楚地知道,与对方必有一战。但是袁绍面临北方公孙瓒的威胁,曹操有徐州吕布的掣肘,所以两个人都心照不宣地对付其他的军阀,将决战留在最后。后来公孙瓒、吕布、袁术分别被消灭,刘备势力一度被剪除。通过吞并这些势力之后,北方产生两个庞然大物,就是曹操集团和袁绍集团。 当时袁绍拥有青州、并州、冀州、幽州四州的势力(不过不是全境);曹操拥有液尘兖州、豫州、司州、徐州,另外还有一部分青州,一部分荆州,一部分扬州。虽然曹操和袁绍都有四州之地,但是曹操对袁绍要处于明显的弱势。抛开经济、人口这些数据不谈(因为东汉末年各州郡肯定受过不同程度的战乱的影响,《后汉书》中各郡人口不一定准确,我才疏学浅,实在无法确定「 ”官渡之战”发生时双方人口的情况),光从地缘上来讲,曹操就要明显吃亏。因为袁绍的地盘在北方,曹操的地盘在中部,他不仅要对抗袁绍,还要防备异军突起的孙策、据守荆州的刘表。关西各军阀虽然在名义上归附曹操,但是拥有相当的独立性,也不得不防。另外在兵器装备上,曹操是明显不如袁绍的。所以「 ”官渡之战”中双方的基本盘相当,但可以视为以弱胜强之战。 《太平御览·兵部》:「 ”魏武《军策令》曰: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 「 ”官渡之战”的具体过程 我暂且将「 ”官渡之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袁绍大兵压境,曹操退守官渡 袁绍刚起兵的时候,就定下争夺天下的战略:统一河北,联合少数民族的力量,然后吞并南方。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在消灭公孙瓒后,袁绍坐拥四州之境,调拨十万步兵,一万骑兵(这个兵力有一定争议,另有一说为五万步兵,八千骑兵,但为史学家所不取),进军到魏郡黎阳,拉开了「 ”官渡之战”的序幕。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 《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世语》:「 ”绍步卒五万,骑八千。” 建安五年(即公元200年)二月,袁绍派郭图、淳于琼、颜良等人渡水攻打黎阳附近的白闹激禅马,为袁绍大军渡水建议桥头堡。东郡太守刘延坚守白马。曹操本意是扑救白马,但是荀攸劝说曹操用「 ”声东击西”之计(其实应该是「 ”声西击东”),先率军到白马以西的延津,做出渡水进攻袁绍后方的态势,然后再轻兵突袭白马。袁绍果然中计,分兵抢攻延津,曹操立刻东进支援白马,张辽和关羽(此时在曹操麾下)作为先锋,打了颜良一个措手不及。就是在这一战,关羽万军从中取颜良首级。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绍闻兵渡,即分兵西应之。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 《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 颜良军溃败,但曹操情知白马无论如何是守不住的,于是迁徙白马的人口,沿河向西而行。袁绍这个时候追击曹操,双方相遇在延津南。这时曹操又使用一条「 ”骄兵之计”,令将士解鞍放马,将从白马带来的辎重丢在道路上。袁绍派刘备(刘备此时依附袁绍)和文丑进攻延津,袁兵看到曹操的骑兵没有上马,产生轻敌心理;又看到地上的辎重,于是疯狂地抢夺辎重。这个时候曹操下令上马突袭袁兵,袁兵大败,文丑战死。 虽然在白马和延津都打了漂亮仗,杀了河北名将颜良、文丑,但实际上曹操无法阻挡袁绍的进攻,只能向后退守到官渡。同时袁绍继续南下到官渡以北的阳武,双方进入到「 ”官渡之战”的第二阶段。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时骑不满六百,遂纵兵击,大破之,斩丑。” 「 ”公还军官渡。绍进保阳武。” 除了白马、延津两次战斗,在第一个阶段还有一些其他的战场。我在下面贴一些史料。 《三国志·魏书·于禁传》:「 ”复与乐进等将步骑五千,击绍别营,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余屯,斩首获生各数千,降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余人。太祖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绍别营于杜氏津,破之。” 《三国志·魏书·乐进传》:「 ”渡河攻获嘉,还。” 获嘉、汲县、原武都在阳武以北,虽然这些史料的记载中是曹操取得的局部的胜利,但是后来袁绍进驻阳武,这些地方显然都丢失了。曹操救援白马是在四月份,双方相拒的阶段最迟不超过八月。在四个月的时间里,这些县城被袁绍一一拔除。 第二阶段:官渡相拒,互拉盟友 曹操的势力在前期一路败退,但是在官渡顶住袁绍的进攻。双方在这里也是进行了一段时间不短的对峙阶段。袁绍利用兵力上的优势,结成东西几十里的连营一步步压迫曹操;曹操也分营抵挡袁绍的连营,但是兵力上处于劣势,因此战事不利。袁绍进逼到官渡,筑起土上向曹营中射箭,曹操的士兵行动时只能用盾牌遮盖身体,士气变得极其低落,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曹操也在营中堆筑土山,由于禁督促完成;另外曹操建造投石机,将袁绍土山上的楼台一一摧毁。袁绍又挖地道,但是被曹操及时发现并破坏。 在相持阶段,曹操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缺粮。曹操甚至想放弃官渡,继续往后退,来缩短自己的粮道。但是在荀彧的力谏下,曹操放弃了这个想法。同时曹操也分兵袭击袁绍的粮车,弥补双方在后勤上的差距。《三国志》当中记载了一次袭扰粮道的战斗。在荀攸的建议下,曹操派徐晃、史涣、曹仁击破袁绍一方负责运粮的韩猛(有争议),烧掉几千辆车的粮草。但即便如此,曹操一方在后勤上仍然落后于袁绍。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袁绍运谷车数千乘至,公用荀攸计,遣徐晃、史涣邀击,大破之,尽烧其车。” 汝南战场 除了正面的官渡战场,袁绍还开辟出位于许昌以南的汝南战场。袁绍派刘备到汝南联合汝南豪强刘辟、祝臂,骚扰曹操的后方。曹操派曹仁、曹洪、徐晃击败刘备等人,刘备回到袁绍军中。曹仁平定汝南后,迅速北上返回主战场,曾经在官渡以西击破分兵威胁曹操左翼的韩猛(有争议),又参与断粮的战斗。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绍遣先主将兵与辟等略许下。” 《三国志·魏书·曹仁传》:「 ”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绍遣别将韩荀钞断西道,仁击荀于鸡洛山,大破之。” 刘备虽然战败,但是又得到袁绍的支持,重新回到汝南,联合豪强龚都。曹操曾派遣蔡阳进攻刘备,反而被刘备所杀。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曹公遣蔡阳击之,为先主所杀。” 其余势力 虽然「 ”官渡之战”中唱主角的是曹操和袁绍,但其中也有其他势力的影子。我分列在下面。 关西军阀:曹操为了保证西方无虞,令司隶校尉钟繇安抚关西诸军阀,在「 ”官渡之战”中,关西军阀站在曹操一边,起码没有反对曹操。 《三国志·魏书·钟繇传》:「 ”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钟繇)之勋也。” 荆州刘表:刘表的态度是坐山观虎斗,名义上支持袁绍,实际上并不出兵。但是刘表还是参与了「 ”官渡之战”,派人策反阳安(从汝南划分出来)都尉李通,结果没有成功。 《三国志·魏书·李通传》:「 ”绍遣使拜通征南将军,刘表亦阴招之,通皆拒焉。” 江东孙策:按《三国志》记载,孙策打算奔袭许昌。这个是值得商榷的事情,不过孙策确实有北上的想法,但被刺杀。 《三国志·魏书·郭嘉传》:「 ”(孙策)闻太祖与袁绍相持于官渡,将渡江北袭许。” 「 ”策临江未济,果为许贡客所杀。” 幽州鲜于辅:鲜于辅参与消灭公孙瓒,成为幽州的一股势力。在田豫的劝说下,鲜于辅在袁绍、曹操对峙时选择归附曹操,成为曹操的臂助。 《三国志·魏书·公孙瓒传》:「 ”而辅身诣太祖,拜左度辽将军,封亭侯,遣还镇抚本州。” 南阳张绣:袁绍拉拢南阳郡的张绣,张绣本来想支持袁绍,但在贾诩的劝说下最终还是选择了曹操。张绣的投降不仅增强了曹操的实力,更是减轻了曹操防守南方的压力。 《三国志·魏书·张绣传》:「 ”太祖拒袁绍于官渡,绣从贾诩计,复以众降。” 第三阶段:反攻袁绍,火烧乌巢 虽然按照《三国志》中的记载,曹操一方好像是胜仗不断,捷报连连,但有一个问题难以解决,就是粮草问题。而且曹操内部也是一团糟,不少人选择反叛曹操支持袁绍。袁绍一方似乎胜利在握,但他的内部也出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二五仔许攸。 许攸向袁绍献策,让袁绍趁曹操疲于守卫官渡的时候轻兵奔袭许昌,但袁绍觉得太过悬危,于是不用;许攸的家人犯了法,被审配收入狱中。外加许攸有些贪财,在袁绍这里总得不到满足。种种「 ”打击”之下,许攸选择背叛袁绍,投奔曹操。 当时袁绍刚好有一万多辆的粮车运往乌巢屯粮处,由淳于琼负责。由于当初韩猛分兵被曹仁所破,袁绍就不敢继续分兵,拒绝沮授分兵防卫断粮的建议。许攸是知道这些情况的,于是向曹操建议奔袭乌巢烧毁袁绍军粮,得到曹操的同意。 曹操留曹洪守家,自己率五千人做「 ”最后决战”,用袁绍的旗号,从夜间蒙混到乌巢。袁绍得知乌巢有难后,一部分兵力救援乌巢,另外派张郃、高览袭击曹操官渡本营。曹操此时不成功便成仁,不分兵阻挡袁绍的援军,而是一心向前,最后成功斩杀淳于琼,烧掉了乌巢的军粮。而张郃与高览得知乌巢丢失,直接投降曹操。至此袁绍已经是大势已去,丢弃大军逃回河北,此战曹操坑杀八万降卒,取得「 ”官渡之战”的最终胜利。 小结 「 ”官渡之战”其实是一场很精彩的战役,袁绍也没有人们印象中的那么「 ”蠢”,拉拢、破坏,曹操的后方;分兵威胁曹操侧翼;在乌巢有失的时候选择偷家,种种战术都使用了。但是曹操的应对也非常精彩,从「 ”声东击西”解白马之围、示敌以弱斩杀文丑;再到分别处理刘备等人和袭击袁绍粮草,都是有利于己方的行动。而后自己奔袭乌巢的破釜沉舟之举更是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虽然「 ”官渡之战”的胜利其实是有一些运气(许攸投降)的,但更重要的还是曹操的军事能力和正确决断,只能说是一种带有偶然性的必然了。 参考文献:《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太平御览》

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之战的表现,对于三国的发展有何影响?

袁绍用死了颜良,用跑了许攸,把田丰用进了囹圄,把张郃用到了敌邦,对于郭图,不辨是非,对于沮授,难辨良策。官渡之战,是袁绍的性格之败,曹操的谋略之胜。看似相当可惜,实则又因可寻。

荀彧对袁绍有段评价可供参考,“绍,布衣之雄耳,能聚人而不能用”,荀彧离开袁绍是有原因的,他不能用人。曹操也曾评价他为“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册判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也是十分的清醒。

袁绍从开始不迎奉州芦改天哗敬子就输给曹操一环,此时二人的争霸已经暗暗开始了。随着曹操的壮大,袁绍后方的平定,曹操和袁绍二人之间就必有一战。

沮授和田丰就大略来讲表达了他们的认识,认为分兵骚扰,让曹操疲于奔命就能解决曹操。袁绍不听,想和曹操拼正面。或许沮授和田丰已经意识到袁绍在大规模征战和正面调度上的不足。

田丰在曹操外战之际劝袁绍趁机攻打许昌,袁绍因孩子有病拒绝出兵。后来田丰多次直言犯上,忠言逆耳。袁绍把田丰关进了监狱。

颜良之死袁绍也不能脱离干系,沮授说颜良不能单独领兵,意思是颜良比较“单纯”,袁绍面露鄙夷,表示武将的能力不是他能揣测的。后来袁绍中了曹操的套,被声东击西,颜良仓促应战死于非命。

郭图实在不能称得上是王佐之才,他私心太重,在关键时刻也是如此。郭图设计失败后,凭借他那如簧巧舌,把罪责归于张郃,张郃思量一下,决定投奔曹操。许攸的计策同样不被袁绍认可,许攸表示可以在鏖战之时,可以去攻打许昌,劫回献帝,这样让曹操首尾不能相顾,是上策。后来许攸家里因为枉法被审配抓住,许攸就叛逃曹操了。

曹操在关键时刻注意笼络人心,后来成功后,局面不稳定他也没做大动作。曹操把手下同袁绍往来的书信一火烧了,并说:“我都不能自保何况他们呢?”和袁绍一比,高下立判。

趣历史网对于如何评价三国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后的表现?和如何评价三国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后的表现和影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如何评价三国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后的表现?

趣历史网 Copyright © Lishi.Yaogou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2022016496号 广告合作QQ:37918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