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谈谈李白曾经追悼过晁衡,为何晁衡后来却活着回来了呢,以及李白知道晁衡活了写的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2023-05-16 106 李白曾经追悼过晁衡 为何晁衡后来却活着回来了呢
今天趣历史网给各位分享李白曾经追悼过晁衡,为何晁衡后来却活着回来了呢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李白跳河的真正原因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朋友关系。
晁衡是日本人,日本名阿倍仲麻吕,公元716年(日本灵龟2年,唐开元4年),日本政府决定派遣以多治比县守为首,由557人组成的第八次遣唐船。十九岁的仲麻吕被举为遣唐留学生。
经过长期艰险的旅程,于开元五年(717年)九月底到达了他们日夜向往的文化古都——洛阳城。
在洛阳仲麻吕认识了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等,并都有过亲密交往。储光羲对他十分赞赏,曾写诗《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相赠,储光羲的诗名在当时也因晁衡而远播于东瀛,并被供奉于日本京都的诗仙祠中。晁衡曾经送给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动。
扩展资料:
1、阿倍仲麻吕
阿倍仲麻吕(698年—770年),朝臣姓,安倍氏,汉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开元年间参加科举考试,高中进士。
唐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1978年,西安市和奈良县协议在两市各建一座纪念碑供后人瞻仰和缅怀。
西安的纪念碑于次年在著名的唐兴庆宫遗址内落成,由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张锦秋消余设计,汉白玉砌筑,仿唐结构,碑高5.36米,端庄峻拔。
碑正面刻有“阿倍饥搏仲麻吕纪念碑”八字,背面镌刻其事迹,柱顶四侧是表现中日友好的樱花、梅花浮雕,柱基是采用莲瓣雕饰,柱板上刻日本遣唐使船浮雕,两侧分别是李白《哭晁卿衡》诗和阿倍仲麻吕《望乡》诗,具有深邃的中日烂桥祥文化内涵。
2、李白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倍仲麻吕
沈鸿鑫/文
贞观开元时期是唐朝盛世,日本为学习中国文化依旧源源不断地向中国派遣遣唐使,这些遣唐使中有一人非常具有代表性,他就是晁衡。晁衡和李白、王维友谊深厚,李白和王维都曾题写诗词赠予这位日本友人。
盛唐的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日本就是其中之一。日本的有识之士有意效仿和吸收中国的文化,七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开始在派遣遣隋使、留学生、学问僧到隋朝学习中国文化,到了唐朝,这种活动就更加频繁。晁衡是遣唐使中比较突出的代表。晁衡原名阿倍仲麻吕,唐时译作仲满,他的父亲是中务大辅船守。在元正天皇灵龟二年(716年),十六岁的阿倍仲麻吕作为遣唐留学生到达中国,抵达长安时在717年,即唐玄宗开元五年。阿倍仲麻吕始入唐太学读书,由于他聪颖好学,才思非凡,尤工诗文,不久中了进士。他与王维、李白等中国诗人交谊颇深,过往甚密,他送过衣裳给李白,李白在《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一诗中曾有“身着日本裘,昂藏出风尘”的诗句,在“日本裘”句后并有注云:“裘则朝卿所赠,日本布为之。”晁衡深得唐玄宗的赏识,曾授与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官职,后来又授予秘书监兼卫卿等要职。阿倍仲麻吕在中国改汉名为晁衡,又作朝衡,字巨卿,还入了唐朝的国籍。他在中国一直生活了三十余年,历仕玄指闷答宗、肃宗、代宗罩裤三朝。他长期旅居中国,也常常怀念故国,他在一首题为《长安望月》的诗中写道:
辽阔长天玉镜升,仰首遥望动乡情。犹是当年春日月,曾在三笠山顶明。
诗中的“春日”是地名,指奈良市东部的春日山、高圆山的西麓一带。三笠山是日本的山名,一说为现今之若草山。这首诗抒发了他追思故国家园的浓重情怀,也表露了他迫切的归国之心。
唐天宝十年(751年),晁衡在长安遇见了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他就急欲随藤原回国探亲。他的要求得到了玄宗的准许。他写了《衔命还国作》一诗: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这首诗抒写了晁衡既怀念故园,又流连大唐的矛盾心理。此诗后被收入《全唐诗》卷七百三十二。
晁衡临行时,长安的友人纷纷为他送行。玄宗、王维、包佶等人还作诗赠别。王维写了《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的诗相赠,诗曰: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岛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在当时的科学水平和技术条件下,横渡大海去到日本,是一件生死难以预料的冒险行为,王维在诗中就写出了他的迷茫和担忧,字里行间漾溢着他对晁衡深厚诚挚的友情。
在《全唐诗》里,我还查到了诗人包佶的一首送别诗《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
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
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仁。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
孤城开蜃阁,晓日上朱轮。早识来朝岁,涂山玉帛均。
包佶在诗中对晁衡的才学、人品称赞有加,对他渡海一事,包佶要比王维乐观一些,色彩也较为明丽,还希望晁衡探亲后,早日回到唐朝。
藤原与晁衡先由陆路从长安到苏州,然后在苏州乘船出发回日本。不幸船至琉唯慧球,海上忽遇风暴恶浪,船舶漂流到了越南。公元753年,在长安误传出他们所乘舟船倾覆遇难的消息。李白等朋友们听到晁衡遇难的噩耗后,十分悲痛,李白写了一首《哭晁衡》的诗,诗云: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悟。
诗中的“蓬壶”指传说中的蓬莱仙山,“明月”是比喻晁衡品格的高洁。“苍梧”,山名,传说在东海中。这首诗言辞哀婉,情恳意切,表达了李白对这位诗友深切的追怀与哀悼之情。古代讯息闭塞,类似此类误传时常发生,郑板桥就听到过误传袁枚去世的消息,特地作诗悼念,后来袁枚与郑板桥在邗江相见,袁枚赠诗中有“底事误传坡老死,费君老泪竟虚弹”的诗句。晁衡后来活着又回到长安,朋友们惊喜交集,破涕为笑。晁衡于代宗大历五年在长安去世。日本也给予他正二位的官衔。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江苏镇江市对外友协、日本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在镇江北固山上树立了一座大理石的诗碑,碑上镌刻着晁衡的《望月望乡》诗,由赵朴初题写碑额,书法家沈鹏和日本书道院院长田中冻云书写诗文。这座诗碑成为这段佳话的记录和见证。(沈鸿鑫)
楼主他活了七十二岁啊,这在古代可是长寿啊,应该是寿终正迹返信寝吧,最多就是年老多病,病姿轮死的。他是个日本人,客死在中国了,哎还是中国吸引力强啊。生是日本人,死是中国鬼啊
不过,他曾经被李白误认为回国时,船翻人亡了,所以李白为他写了一道载入中日友好史的句诗。
所以在《哭晁卿衡》里的晁衡是淹世判死的。
晁衡回到长安方竖颂式较为曲折。晁衡乘坐的船只于归国途中遭遇风暴,一路勉勉强强漂流到今越南境内才终于靠岸。上岸之后,晁衡一行人大多被当地土乱棚著杀哗纤则害,幸而当时越南也是中国领土,虎口脱险的晁衡一路逃亡,终于在离开的长安整整两年后再度回到了长安。
来自百度百科
重点: 李白《哭晁卿衡》,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阿倍《望乡》
阿倍仲麻吕(698—770年),全名阿倍朝臣仲麻吕,亦名朝臣仲满,入唐后改名朝晁衡。日本著名遣唐留学生,唐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
仲麻吕天资聪敏,自幼勤奋好学,尤其酷爱汉文学。日本在大化革新后,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热情更高。到达长安后不久,仲麻吕就入了国子监太学,这是教育贵族子弟的高等学府。学生攻读的重点是礼记、周礼、礼仪、诗经、左传等经典。毕业后参加科举,只有少数优胜者才能出仕任官。仲麻吕聪敏勤备,成绩优异。太学毕业后参加科试,一举考中进士。历任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安南节度使。大历五年(770年)终于长安,时年七十二岁。
人物生平
阿倍仲麻吕,全名阿倍朝臣仲麻吕,亦名朝臣仲满,入唐后改名晁衡。公元698年(日本文武天皇2年)生于奈良附近的一个贵族家庭,父船守,官拜中务大辅,位至正五位上。仲麻吕天磨乱资聪敏,自幼勤奋好学,尤其酷爱汉文学。阿倍仲麻吕生活在中国唐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威远播的时代。邻国名人学士纷纷来唐学习。日本在大化革新后,学习唐朝先进文化的热情更高。他们不顾当时海上交通的艰难险阻和巨大牺牲,不断樱游陪向唐朝派遣使者和留学生。
公元716年,十九岁的仲麻吕被举为遣唐留学生。同行的著名留学还有比仲麻吕长三岁的吉备真备和学问僧玄昉等人。仲麻吕和吉备真备同乘一船,渴望入唐学习先进文化的共同理想,使这两个青年人立刻结为好友。经过长期艰险的旅程,于九月底到达了他们日夜向往的文化古都——长安城。
到达长安后不久,仲麻吕就入了国子监太学,太学毕业后参加科试,一举考中进士。
与中国交流
仲麻吕和唐朝著名诗人王维、李白、储光羲等都有过亲密交往。储光羲对他十分赞赏,曾写诗《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相赠,储光羲的诗名在当时也因晁衡而远播于东瀛,并被供奉于日本京都的诗仙祠中。晁衡曾经送给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很受感动。
酷爱中国文化的仲麻吕,不以自己的成就为满足。为了继续深造,他决心留在长安而暂不回国。仲麻吕的才华很快得到朝廷的赏识。不久他被任命为左春坊司经局校书(正九品下),职掌校理刊正经史子集四库之图书,辅佐太子李瑛研习学问。左春坊司经局校书,这是一个被人羡慕、很有前途的职务。监察御史储光羲曾用“朝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的诗句赞美他。开元19年(731年),擢任门下省左补阙(从七品上),职掌供俸、讽谏、扈从、乘舆等事。仲麻吕担任这个职务,使他在宫廷中经常有接触唐玄宗的机会,因而他的学识进一步得到器重,以后不断升官晋爵。历任仪王友、卫尉少卿、秘书监兼卫尉卿,肃宗时擢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
仲麻吕不仅学识渊博,才华过人,而且感情丰富,性格豪爽,是一位天才诗人。他和唐代著名诗人名士,如李白、王维、储光羲、赵晔(骅)、包佶等人都有密切交往。天宝12载(753年),仲麻吕归国时,传闻他在海上遇难,李白听了十分悲痛,挥泪写下了《哭晁卿衡》的著名诗篇:“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诗人把仲麻吕比脊蠢作洁白如碧的明月,把他的死,比作明月沉碧海。因为是明月沉碧海,所以天愁人哭,万里长空的白云,刹时间也变得灰暗阴沉,一片愁色笼罩着天地人间。诗中感情充沛,深刻表达了两人的诚挚友谊,成为中日友谊史上传诵千年的不朽名作。仲麻吕回到长安后看到李白为他写的诗,百感交集,当即写下了著名诗篇《望乡》:“卅年长安住,归不到蓬壶。一片望乡情,尽付水天处。魂兮归来了,感君痛苦吾。我更为君哭,不得长安住。”
仲麻吕和大诗人、尚书右丞王维也有莫逆之交。当他归国前夕,王维赠给他的送行诗《送秘书晁监还日该国》,充分表达了他们两人的深厚友谊: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长空。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王维还专为此诗写了很长的序文,热情歌颂中日友好的历史以及仲麻吕的过人才华和高尚品德。这是中日两国友谊史的真实写照。
归国
仲麻吕在唐五十四年,历仕玄宗、肃宗、代宗三代皇帝,备受厚遇,官至客卿,荣达公爵。但是,仲麻吕眷恋乡士之情未尝稍减。开元21年(733年),仲麻吕曾以双亲年迈,请求归国。因玄宗皇帝挽留,未能实现宿愿。
天宝十一载末(752年),以藤原清河大使为首的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到达长安。其副使吉备真备是和仲麻吕同时入唐留学的好友,久别重逢,自然不胜感慨,于是仲麻吕又动思归之念。翌年,遣唐使事毕将归时,仲麻吕请求同归。这时仲麻吕入唐已经三十七年,是五十六岁的老人了。唐玄宗感念他仕唐几十年,功勋卓著,家有年迈高堂,割爱允求,并任命他为唐朝回聘日本使节。任命一个外国人为中国使节,历史上是罕见的,这说明仲麻吕是如何得到朝廷的器重和信任。
仲麻吕获准回国的消息传出以后,长安朝野人士,纷纷送别,依依不舍。素与仲麻吕交好的诗友们,怀着惜别的激情,挥笔作诗赠别。诗境深远,亲切感人。仲麻吕也以十分激动的心情写了《衔命还国作》的动人诗篇,赠答友人: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仲麻吕在诗中抒发了他留恋中国,惜别故人和对唐玄宗的感戴心情,意境深远,感人至深。它是歌颂中日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的史诗,千百年来为两国人民所传诵。《衔命还国作》后来收录在宋代编辑的优秀诗文集《文苑英华》里,也是《文苑英华》中唯一外国人的作品。
六月,仲麻吕随藤原清河大使一行辞别长安,往扬州延光寺邀请鉴真和尚东渡。十月十五日,他们分乘四船从苏州起航回国。是夕浩月当空,皎洁的月光撒满大江,秋水共长天一色。仲麻吕仰视海天,惜别中国,向往故乡,遂咏成和歌一首,并译为汉语示与众人,众皆叹赏: 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但是,命运却偏偏和归心似箭的仲麻吕为难。他们在归国途中遇到了风暴,藤原清河大使和仲麻吕所乘的第一船触礁,不能继续航行,与其他三船失掉联系,被风暴吹到越南的驩州海岸。登陆后,不料又遭横祸,全船一百七十余人,绝大多数惨遭当地土人杀害,幸存者只有仲麻吕和藤原清河等十余人。公元755年(天宝14年)6月,他们历尽艰险,再次入长安。好友们见到仲麻吕脱险归来,不胜为之惊喜。
然而,曾几何时,又遇兵燹。十一月,安禄山叛乱。唐玄宗蒙尘四川,仲麻吕随往避难。直至肃宗至德2年(757年)12月,玄宗自蜀还幸长安,仲麻吕亦随之返还。是年仲麻吕已六十一岁。以后再度仕官,历任左散骑常侍兼安南都护、安南节度使。大历五年(770年)终于长安,时年七十二岁。代宗为了表彰仲麻吕的功绩,追赠从二品潞州大都督。
相关诗词
1、李白哭晁卿衡
晁衡于717年(开元五年)来到中国求学,改姓名为
《小仓百人一首》中的阿倍仲麻吕
晁衡。卒业后长期留居中国,历任司经局校书、左拾遗、左补阙、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等职。753年(天宝十二年)冬,任秘书监兼卫尉卿,以唐朝使者的身份随日本访华的使者藤原清河等人分乘四船回国,在 琉球 附近遇风暴,与其他船只失去联系。当时误传晁衡遇难,其实他漂流到安南驩州(治所在今越南荣市)一带,遇海盗,同船死者一百七十余人,独晁衡与藤原于755年(天宝十四年)辗转回到长安。当时误传晁衡已溺死,李白便写下这首诗来悼念他。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
2、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作者】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
向国唯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音信若为通。
3、送日本国聘贺使晁巨卿东归
【作者】包佶
上才生下国,东海是西邻。九译蕃君使,千年圣主臣。
野情偏得礼,木性本含真。锦帆乘风转,金装照地新。
孤城开蜃阁,晓日上朱轮。早识来朝岁,涂山玉帛均。
4、洛中贻朝校书衡,朝即日本人也
【作者】储光羲
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
吾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
出入蓬山里,逍遥伊水傍。
伯鸾游太学,中夜一相望。
落日悬高殿,秋风入洞房。
屡言相去远,不觉生朝光。
仲麻吕是日本杰出的遣唐留学生,是中日两国友好和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他以他的非凡学识和高尚品德赢得中国朝野的器重和信任。仲麻吕仕唐期间,实际上起了民间大使的作用,他为增进中日友好、提高日该国际地位,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而辛勤献身,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
由于仲麻吕在唐的积极影响,增进了中国人民对日本的了解。王维在《送秘书晁监还日该国序》中说:“海东日该国为大,服圣人之训,有君子之风。”
天宝年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等到长安。由于仲麻吕的指导,藤原清河大使在朝见时礼仪不凡。唐玄宗曰:“闻彼国有贤君。今观使者,趋揖有异,乃号日本为礼仪君子国。”并给与破格的优遇,命仲麻吕为响导,引导日本大使等人参观大明府库及收藏佛、道、儒经典的三教殿。又特请名画家给藤原清河等人画像。古历正月初一贺正,唐玄宗在含元殿接见各国使臣。从前的席次是,新罗、大食居东班、吐蕃、日本居西班。这次使日本和新罗调换了位置,日本大使居东班首位,提高了国际地位。
仲麻吕虽然没能回国直接向日本人民传授中国文化,但是由于他在唐的地位和影响,却为其他许多日本留学生的学习以及两国学者的往来提供了方便,例如鉴真和尚的东渡就是和仲麻吕的努力分不开的。
公元753年,藤原清河在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等人的陪同下到扬州延光寺参谒鉴真和尚,并聘请他东渡过海,上日本去传戒。鉴真同意搭乘遣唐使船前往,鉴真曾多次渡海去日本,但都失败,唯这次成功了。
仲麻吕作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先驱者所建立的伟大业绩,今天已结成累累硕果。为了他的不朽业绩,日中两国分别于1978、1979年在奈良和西安建立了“阿倍仲麻吕纪念碑”。西安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坐落在兴庆公园的兴庆湖畔,兴庆公园是唐玄宗兴庆宫的故址,也是仲麻吕仕唐期间经常出入的地方。碑上镌刻着仲麻吕的生平业绩以及他的《望乡》和李白的《哭晁卿衡》两首著名诗篇,供人瞻仰怀念。让阿倍为增进中日两国友好和文化交流而辛勤献身的伟大精神,永远激励着中日两国人民。
趣历史网为你提供的关于李白曾经追悼过晁衡,为何晁衡后来却活着回来了呢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李白跳河的真正原因、李白曾经追悼过晁衡,为何晁衡后来却活着回来了呢的信息别忘了在趣历史网进行查找喔。
相关文章
趣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谈谈李白曾经追悼过晁衡,为何晁衡后来却活着回来了呢,以及李白知道晁衡活了写的诗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2023-05-16 106 李白曾经追悼过晁衡 为何晁衡后来却活着回来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