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府在北宋时期为什么拥有特别的地位和影响(宋朝开封府是什么机构)
今天趣历史网给各位分享开封府在北宋时期为什么拥有特别的地位和影响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宋朝开封府是什么机构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 1、在宋朝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的开封,是因为哪些原因?
- 2、开封府到底是什么机构,为何包拯的权力有那么大呢?
- 3、北宋时期的开封府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如何?
- 4、开封为什么会是北宋的首都,开封在当时有什么特殊之处?
在宋朝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的开封,是因为哪些原因?
开封,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过战国名都大邑的短暂辉煌,也有秦汉南北朝的千年没落,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复兴,更在宋朝迅速崛起,一跃型卜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东京梦华录》中的繁华,《清明上河图》里的兴盛,让我们在追忆开封辉煌的同时,也禁不住思考一个问题:古老的开封,没落的开封,为何能在宋朝一百年间迅速崛起,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
掀开尘封的历史,缕清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发现:在五代宋初的一百多年间,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形势下,开封拥有政治优势、经济优势、营造优势、军事优势和社会优势,这五大优势是同时期其他城市不具备的,因此成为开封迅速崛起的五大基础。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局部)
开封的沧桑历史:短暂辉煌,千年没落
开封的历史,悠久而沧桑,有过百年的辉煌卜茄穗,更有千年的没落。
传说“三皇五帝”中的颛顼因辅佐少昊有功,被封于高阳,就是开封下辖的杞县高阳镇。有史料记载但尚未被考古证实的夏朝,在开封地区建都200多年;商朝也曾在开封一带建都。战国时期,七雄并立,魏国建都大梁,促进了开封的空前繁荣,当时大梁是与齐之临淄,赵之邯郸齐名的名都大邑。
谁人料想,开封的辉煌竟到战国为止。
公元前225 年, 秦国攻魏,引黄河入鸿沟,水淹大梁,城毁人亡,名都大邑成为一片泽国,此后一蹶不振。其后一千多年间,无论秦汉,还是魏晋南北朝,下至隋唐,开封虽然一度是地区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却失去了在全国重要的战略位置,从一国之都下降为普通郡县。这一时期,“汴州”是开封最高规格的称呼,却始终与地位更高的京、府无缘,这座古都名城的没落让人扼腕叹息。
隋朝大运河
隋朝时开凿大运河,疏通汴河,开封占据运河之利,开始兴旺起来,但依然不复昔日繁荣。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曾与李白、杜甫同游开封,又叙述了今日开封的没落,追忆当初名都大邑的繁华,凭吊怀古,感慨万分,留下被誉为“凭吊诗之绝唱”的名篇《古大梁行》,诗曰:
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晚唐五代,开封迎来了复兴的大好良机。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开封的军事地位上升,成为当时的军事重镇,加上拥有便利的运河交通,逐渐成为沟通南北的“水陆都会” ,使得开封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复兴机会。
从后梁开始,后晋、后汉、后周,五代政权中的四个都定都开封,虽然前后加起来不过几十年,却足以使得开封取代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然而,五代战乱频仍,政权更迭,开封饱受战火摧残,虽被定为首都,但城池狭小,容貌陈旧,远不如昔日长安、洛阳的辉煌。
然而,命运终于眷顾了开封一回。宋朝的建立,让开封迅速崛起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再经过一百多年的经营发展,开封已经一跃成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称为世界第一大都市也不为过。
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后周以开封为都)
开封的空前辉煌:人逾百万,富甲天下
宋朝时的开封,整个城区分8厢120坊,人口达137万,是十二世纪初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当之无愧的国际大都市,这一点从开封府的城池规模就可以直接感受出来。
宋徽宗时的开封,城池从内到外由宫城、里城、外城三部分构成,承担不同的分区功能。
1、皇城,又称宫城、大内。
皇城是皇帝生活区域和朝廷办公所在地区,位置在城中央略偏西北,周长五里,南面有三道门,东、西、北面各有一道门,东西两道门之间有一横街贯通。
2、内城,又名里城、阙城、旧城。
内城位于皇城之外,周长二十里,东面有两道门,其余三面各有一道门。内城是中央各部门单位和开封府衙署所在地,也是开封的商业区、居民区,这里是开封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最集中的地方,建筑鳞次栉比,街道熙熙攘攘,衣食住行,粮油米面,吃喝玩乐,吹拉弹唱,应有尽有,仅《东京梦华录》一书提到的店铺就有一百多家,有的商家营业,通宵达旦,二十四小时服务,绝对让你流连忘返。
内城是开封最繁华的区域,相当于现代都市里的CBD。
3、外城,又称新城、国城、罗城。
外城是开封最外围的城池,周长五十里,城高四丈,城楼宏伟壮丽,城墙坚固高大,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既宽且深。外城的作用主要是军事防御,四面皆有城门两道到四道不等,另有水门多座。
北宋开封城布局示意图
从开封的城市规模、形制、布局、人口来看,开纳皮封已经是十二世纪初首屈一指的国际大都市,加上繁华的商业、灿烂的文化、先进的科技、开放的氛围……这一切都使得开封成为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
宋人孟元老的一部《东京梦华录》,让我们梦回东京,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秀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琦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宋代画家张择端的一幅《清明上河图》,更把这段开封的空前盛世完美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恨不得从当代穿越到千年以前的开封,去领略昔日世界第一大都市的无比繁胜。
开封府到底是什么机构,为何包拯的权力有那么大呢?
开封府是宋朝都城汴京的首府衙门,级别相当于现在的北京隐模,它始建于五代后梁时期,兴盛于宋朝,掌管着整个都城辖区的民政、司法、捕捉盗贼、赋役、户口等政务,位列天下首府,地位显赫。到宋太宗时期,开封府的司法职能被大幅扩大,虽然名义上是地方行政司法机关,却行使着部分中央审判机关的职权,与御史台、大理寺并列为三大中央审判机关。凡是在京都发生的刑狱案件都归开封府管辖,小案件可以自行裁决,如事关重大和涉及机密,则可以向皇帝报告。若承旨已断者,刑部、御史台无辄纠察。
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包拯权知开封府,并授龙图灶岩缓阁直学士,从三品官,相当于现在北京的代市长。历来京官难当,一是皇权可以随便干预地方事务,二是皇亲国戚都聚集在这里,仗势欺人,无理可讲。 而包拯却在这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把号称难治的开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条。敢于惩治权贵们的不法行为,坚决抑制枣铅开封府吏的骄横之势,并能够及时惩办诬赖刁民。由于包拯在开封府执法严明,铁面无私,敢于碰硬,皇亲国戚、贵族大员平时行径大为收敛,一听到包拯的名字就感到害怕。 而开封的儿童妇孺们都知道包拯之名,亲切称呼他为“包特制”。
开封府广泛流传著这样的话“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用阎罗比喻包拯的铁面再加上开封府特殊的司法地位,包拯受理了不少御状,明察秋毫、执法如山,使得不少地方上的冤案平反昭雪,使包拯铁面无私、清正廉洁之名天下闻名,被老百姓亲切地喻为包青天。千百年来,包拯的事迹广为流传,还被搬上了舞台,改造后的包公,大黑脸,额头上有个月牙,和历史上真实的白面书生相去甚远,但这是寄托了最底层百姓最真实的声音,希望为官者都像包拯一样,一心为民,能如黑脸一样铁面无私,像这弯月一样清正皎洁。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为官者就要像包拯,只要一心为民,不仅会被老百姓铭记,也会被历史铭记并流芳百世。而要是谁祸害老百姓,不仅会钉在历史耻辱柱上,并遗臭万年。
北宋时期的开封府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如何?
北宋时期的开封是北宋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北坦哪悔宋王朝的首都。
开封知府相当于现在的北京市委书记,是京官,应是正四品,但是开封知府一般都是由皇亲或者皇帝心腹兼任。包拯任开封知府时的头衔是“吏部郎中加图龙阁学士权知开封事”,是兼职的,属于从三品。
丞相是正一品的最高文官。但是宋朝没有丞相这个称呼,同平章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相当于丞相,参知政事相当于副丞相。范仲淹就干过参知政事。
古代官员上朝是有一定品级和官职限制的,缓陪像普通文武官员要四品以上的京官才能上朝(皇帝特封的和言官、谏官除外)。让正
开封为什么会是北宋的首都,开封在当时有什么特殊之处?
在河南有一座著名的城市,这座城市乃是一座古代著名的王都,这里曾有过光辉灿烂的文化,也曾有过激荡人心的辉煌,同时,这里也有世人难以忘怀的伤痛。
这里就是开封城。众所周知,北宋灭亡的十分窝囊,金国大军攻克开封后,宋朝皇室后宫和百官被掳走,受尽凌辱,史称“靖康之耻。”那么,北宋当年为什么要把都城定在开封呢?
要说起来开封城作为一国之都大约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只不过,那时候的开封还不是大一统中国的首都。开封自秦汉以后真正作为政治中心是自唐末五代开始的。
自后梁到后周,都以开封(时称汴梁)为都城,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篡位以后,建立北宋,其都城最初也定在开封。
这么看来,北宋定都是因循旧制,开封地处平原,周围土地肥沃,农作物繁盛,这里做首都倒也似乎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开封表面的繁荣之下却暗藏隐患。
其实早在北宋立国之处,赵匡胤就考虑过迁都洛阳,赵匡胤想的很有道理,他认为:开封地处平原,周围无险可守,要守卫这里就必须屯扎大量的禁军部队,这句要耗费巨额军费,长久以后,国家难以负担,财政崩溃则国家也就会灭亡。
而赵匡胤迁都洛阳是因为洛阳“依山背河,形势险固”,在这里定都可以省二十万大军。
应该说,赵匡胤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他的这个计划却被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打断了。
赵光义认为,洛阳的漕运早已断绝,经济问题无法解决,因此不适合嫌核作国都,开封则是运河枢纽,经济位置重要。
赵光义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因为唐代以后,中国北方经济崩溃,只有靠东南地区向北方输血,这就是大运河的意义。而北宋的时候,漕运已经无法到达洛阳,只能到达开封,因此洛阳地区无法接受南方输血,故此不适合做首都。
应该说,赵光义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五代就有一位君主后唐庄码衫宗,将都城迁往洛阳,结果因为漕运不通,导致经济崩溃,从而引起禁军作乱,国家灭亡。
赵光义总结开封和洛阳的优劣时用了一句话“在德不在险”,就是说国家的生死存亡在于国君的道德,而不在于地理位置。
赵光义说的似乎蛮有道理。但是,北宋还是死在了赵光义的决策上。
正如赵匡胤所料,为了保卫首都开封,宋政府耗费巨资在都城周围屯扎禁军,数量越来越多。百年后,北宋禁军急剧膨胀,战斗力却十分低下,北宋有著名的“三冗”,其中就有军队过于庞大一项,北宋末年,军费开支竟然达到了国家财政支出的一半以上,可以说,北宋是被自己的军队数量拖垮的。
而且,赵光义当年反对迁都洛阳,表面上说“在德不在险”冠冕堂皇,其实他有私心,因为当时赵光义做开封府的一把手十几年,他不愿首都离开开封,而洛阳恰恰是赵匡胤儿子的根据地,假如芹模掘北宋迁都洛阳,赵光义恐怕就无法在“烛光斧影”之后顺利称帝。
赵光义的私心最终害死了自己的后代,他的嫡传儿孙宋徽宗宋钦宗在开封被金兵俘虏,受尽摧残凌辱而死。
趣历史网为你提供的关于开封府在北宋时期为什么拥有特别的地位和影响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宋朝开封府是什么机构、开封府在北宋时期为什么拥有特别的地位和影响的信息别忘了在趣历史网进行查找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