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知识文章正文

荀令君和曹操有什么矛盾?(荀令是谁)

历史知识 2023年05月16日 07:08 101 admin

今天趣历史网给各位分享荀令君和曹操有什么矛盾?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荀令是谁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荀彧与曹操的最后决裂,真的是忠奸不两立吗?

建安十七年,随着荆州的平定,曹操的威望达到了顶点。志满意得的曹操准备给自己加封“魏国公”的封号。

无论从功绩,还是其个人权势,获得国公爵位,汉献帝没理由反对,臣僚也应该一呼百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然而,谁也没想到,曹操竟然遭遇了反对声,更让曹操吃惊的是,反对他的老盯举竟然是,被他誉为“吾之子房”的荀彧!

曹操震怒之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一个空食盒,逼死了追随他二十余年,为他屡立奇功的荀彧!

问题来了,曹操危害汉室之心,绝非一日而现,这么多年,凭荀彧的智慧,难道一直没看穿曹操的心思?他为什么不早点选择与曹操决裂,反而让自己落得凄凉结局呢?

事实上,对曹操的评判,不能以简单的“忠”或者“奸”来概括,至少早期的曹操,忠于汉室的心,比谁都强烈,即便到死,他也没有跨出那一步,虽然曹操也认识到汉室必亡!荀彧呢?真的忠于汉室吗?不一定,他恐怕更忠于他所在的士族集团!

曹操对汉室的立场,有变化的过程

后世受《三国演义》影响,对曹操张口“汉贼”,似乎曹操天生反骨。其实早年曹操对汉室的忠心天日可鉴!当初,讨伐董卓时,表现得最义无反顾的就是曹操。

在诸路反董大军中,曹操势力最弱,只能挂在韩馥旗下,几千兵马还是他变卖家产,募集的私兵。当所有诸侯左顾右盼,谁也不愿意自家兵力受损时,曹操第一个挺身而出。结果发打光了家底。他又再次回家募兵,二上前线。

曹操对诸路兵马的私心失望透顶,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

剿灭黄巾军时,曹操依然是最积极的战士,他曾说,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去世后,墓碑上刻着:汉故将军曹操之墓!请问那时候的曹操是“贼”吗?

荀彧从初平二年就开始跟随曹操,至少那时候曹操还是汉室忠臣。曹操的“野心”也不是一天撑大,而且“野心”和“篡汉”的界限在哪里,本来就很难界定。曹操到死也没有跨出那一步,说明在曹操的心里,他一直还是谨守着底线。

所以,这不是荀彧智商高低的事,恐怕连曹操自己都无法描述得清,对大汉的复杂心情。

荀彧与曹操的矛盾,焦点不在对汉室的态度

以荀彧的睿智和通达,他恐怕也早就在心里得出一个结论:大汉已经没得救了!从荀彧跟随曹操的二十余年经历来看,在对待朝廷的问题上,恐怕俩人早就心有灵犀了。

其实,荀彧与曹操的矛盾,应该来自于立场冲突,曹操“唯才是举”的《求贤令》,才是引发俩人矛盾的根源!建安十五年,曹操颁布《求贤令》: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这份《求贤令》暗藏着一个巨大的雷区,即“唯才是举”。从表象上看,似乎没什么问题,其实这份《则李求贤令》已经触动了豪门士族的根本利益,而荀彧正是豪门士族的典型代表。

两汉的官员选拔,一直采用“察举制”,到了东汉末年,“察举制”其实已经变成了豪门士族垄断官场的工具。

曹操的出身却不是豪门士族,他是“宦官之后”(宦官曹腾的干孙子),因为这个不光彩的身份,让曹操四处遭人讥讽。

“察举制”将非士族的曹操排除在外,同时,这个制度的不公平性,造成了东汉末年的官场腐朽与没落,是帝国衰弱的毒瘤。曹操对这个制度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深恶痛绝,这就是曹操想另立炉灶,推行“唯才是举”的原因。

为了打破豪门士族的垄断,曹操的药下得很猛,即便是“盗嫂偷金”类的道德渣子,只要有能力,也可以用!这个做法,无疑触动了所有豪门士族集团的根本利益侍碧。

荀彧在曹操身边,举荐了很多人才,但仔细熟悉理一下就会发现,荀彧举荐的这些人,全部都是豪门士族阶层人士。这就很清晰地表露了荀彧的政治立场,与曹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

曹操的这份《求贤令》颁布于210年,212年就发生了荀彧公开反对曹操接受“魏公”称号的事:“(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也就在当年,荀彧不明不白地去世了。

原先亲密无间的伙伴,几乎是突然翻脸,从这个时间节点上来看,这三件事不能算是巧合吧?

荀彧为什么与曹操站在对立面呢?

曹操称荀彧为吾之子房,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有多密切。当年曹操在行军打仗时毫无后顾之忧,最重要的就是荀彧尽心尽力的打理后方。然而这个曹操一陵裂生都离不开的谋士为何最后反曹呢?

荀彧家族在当时是一个名门望族,在祖先荀子的影响下,荀彧也成为了一位博学多识的才子。而且在东汉时期还极具有名气被大家冠以“王佐之才”的美名。

荀彧早年因举孝廉在朝廷做官,不过很快因董卓之事而弃官回家了。在躲避战乱期间,被袁绍招为谋士,不过荀彧看出如日中天的袁绍成不了气候,所以投奔了曹操。事实证明荀彧当得起“吾之子房”之歌评价。

194年,为了替父报仇,曹操开始大举进攻徐州。守城的陶谦几乎虚汪埋无力抵抗很快就投降了。可就在这时曹操的跟据地兖州遭到了张淼弟弟张超的攻击。到底是先平叛乱,还是攻下徐州呢?曹操犹豫了。这时荀彧立刻站出来,极力劝说曹操,先回师稳定兖州,否则万一徐州没拿下,兖州也丢了,这时将军可是连住的地方都没有了。

所谓一语进行梦中人,曹操赶紧回去了,这为后来同意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一统北方天下当加封爵位,当曹操刚接到晋魏公加九锡的诏书史,荀彧尽然第一个反对,而且态度坚决,不仅朝野震惊,连曹操也想不到。

其实荀彧弃袁绍投曹操之举很大原因就会为了匡扶汉室的理想。但当曹操真是面目差蚂彻底暴露并将其边缘化后,荀彧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和矛盾中。没想到曾经尽力辅助之人到头来尽然毁掉了自己的目标,于是之后两人就彻底闹掰了。

荀彧之所以跟曹操决裂,是因为要夺权吗?

东汉末期,在曹操实现北方一统,但南下的赤壁之战失利后,曹操的主要精力就从扩张统一的军事战争转换为队内的权力巩固了,在曹操集团内部发生了比较大的事情,也就是在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集团的重要谋臣荀彧病逝,历史上记载是“以忧薨”。

关于荀彧的是,大家最认可的一种观点就是,他是忠于汉室的,反对曹操封王,不愿意曹操过于压制汉室,达到篡位的目的,所以曹操利用手段提前让荀彧“下线”。

这里先说一句,荀彧反对的不是曹操封王,而是反对曹操称魏公,国公位等同或低于郡王,曹操是在荀彧死后4年,才被汉献帝册封为魏王的。

之所以说曹操是荀彧之死的最大嫌疑人,是因为荀彧明确反对过曹操称魏公,曹操很不爽,但是在荀彧死后,次年曹操得偿所愿,而且荀彧之死也的确和曹操有关系,毕竟他是被曹操强留于军中的。

《三国志.荀彧传》会征孙权,表请彧劳军于谯,因辄留彧,以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桥基时年五十。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率军征讨孙权的时候,曹操特意让荀彧前去劳军,其实这不符合曹操集团的习惯了,荀氏一族,一向都是荀攸随军征战的情况比较多,荀彧一直是留守大后方的。

就拿曹操最关键的一仗,官渡之战来说,荀彧荀攸叔侄是帮了曹操大忙的,荀攸在官渡前线,设计了整体的斩杀颜良文丑的计划,斩颜良,曹操采取了荀攸声东击西的策略,诛文丑,荀攸又是力排众议,力主设计歼敌,在官渡对峙时期,荀攸也提出了袭扰袁绍粮道的计划。

荀彧就更不用提了,当时曹操和袁绍在官渡相持,曹操粮草补给不足,已经有了撤军的意思,是荀彧写信告诉曹操,这一退就大势已去,什么都没了,这才打消了曹操撤军的想法。

可以说荀彧和荀攸是曹操打赢官渡之战的最大功臣,而到了建安十七年(212年),虽然曹操在赤壁大败,但是曹操集团局势还没危急到需要荀彧去劳军的地步,再者征讨孙权,曹操是占有兵力优势的,没有让荀彧来前线的必要。

而且荀彧到了前线病了,最后还是忧郁成疾,死在了寿春,他忧虑什么呢?

《魏氏春秋》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於是饮药而卒。

彧卒於寿春,寿春亡者告孙权,言太祖使彧杀伏后,彧不从,故自杀。权以露布於蜀,刘备闻之,曰:「老贼不死,祸乱未已。」

关于荀彧的死,流传着另外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大家最熟悉的,空食盒,荀彧终无汉禄可食,自杀了,另外一种就是说,荀彧死后,一些从寿春逃亡到孙权那里的人,他们和孙权说,荀彧是不听从曹操诛杀伏皇后的之命才自杀的,孙权告诉刘备,刘备直接开骂了啊。团枝

但个人认为第二种说法不太可能,毕竟是经过逃亡之人和孙权之口说出来的,为何这些人会从寿春逃亡,如果是曹操真的让荀彧诛杀伏皇后,或者说只是想测试下荀彧,都没有必要当着别人的面说,按理说不会有其他人知道。

再者就是从孙权那里传出来的消息,还能希望保持客观公正?尤其是曹操还在打孙权,说白了这不就是孙权和刘备巩固联盟的一个由头罢了。

相对来说,第一种曹逼死荀彧的可能性比较大,毕竟荀彧是荀氏一族的领袖,也是替曹操打天下的颍川士族的代表,极具影响力,他若是不想曹操和汉室之间的地位平衡被打破,那么曹操称魏公,加九锡的确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到底是忠于汉室,还是为了争夺权力,争夺权力这一点后世的观点之一,因为曹操发布过一道求贤令。

《三国志.武帝纪》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

曹操颁布求贤令的时候,是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完成军事调整部署,将主要兵力布防在东线之时,有人认为后来荀彧和曹操闹掰,原因之一就是求贤令。

因为曹操发布求贤令,招揽天下贤才,就可以用大量加入曹操集团的新人,分散颍川士族的影响力,也必然会削弱荀氏一族在曹氏集团内部的实力,所以荀彧反对曹操称魏公,支持汉室,以汉室为靠山,巩固敏或谨自己手里的权势。

我们现在是无法了解当时真实情况的,我个人认为排除曹操有分化内部集团的意图,毕竟北方已经一统,在不出大乱的情况下,曹氏一统天下只是时间问题,所以曹操作为曹氏开疆拓土的“君主”,必将要为内部实力平衡考虑。

《荀氏家传》时,荀攸为太祖谋主,衍以监军校尉守邺,都督河北诸军事。太祖征袁尚也,高干)密遣兵袭邺,衍逆觉,尽诛之。以功封列侯。

颍川士族中陈氏和荀氏都是大家,陈氏不用多提,想象你听过陈群,而荀氏在加入曹氏集团后,荀彧主管大后方,荀攸随军征战,荀衍也是一度督河北诸军事,曹操还把自己的女儿安阳公主嫁给了荀彧的长子,以加强曹氏和荀氏的联系。

而到了建安十五年,曹操的确要为后来考虑,所以吸引新人,削弱内部已经势力的集团是一个办法。

但我认为曹操此举不止如此,要知道当时的局势是,曹操赤壁大败,短时间内无力再度集结大军剿灭孙权刘备,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出现端倪,所以曹操的求贤令,更多的是为了后世的曹魏所立,为的是吸引天下人才。

乱世之中,战争不止发生在战场杀上,也是人才的抢夺战,没有人才,也就没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所以曹操此举,也是为了釜底抽薪,削弱孙权刘备的人才积累能力。

话说回来,我不认为荀彧是为了争权而和曹操闹掰的原因,在于如果他是一个希望掌控权柄的人,当初就不会拒绝曹操给自己封三公的请求了。

《三国志.荀彧传》太祖欲表彧为三公,彧使荀攸深让,至于十数,太祖乃止。

而且要知道,荀彧死后,荀氏一族最有影响力的就是荀彧的侄子荀攸了,荀攸可没有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且荀攸可能是支持的。

而且若是荀彧想夺权,应该在求贤令发布的时候就表示反对,何必等到求贤令发布两年后,才站出来反对曹操,都是聪明人,应该明白实际的选择。

《魏氏春秋》以荀攸为尚书令,凉茂为仆射,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为尚书,王粲、杜袭、卫觊、和洽为侍中。

曹操建立魏国之初,荀攸就是尚书令,如果荀彧当初是为了夺取的话,必然有荀氏一族的支持,那么在曹操有意打压荀彧后,荀氏一族应该不会在魏国有大展拳脚的机会。

而且当初曹操说过这样一句话,也就是他平定天下,“抚宁内外,文若是也,公达其次也”,文若是荀彧,公达是荀攸,可以说荀彧是曹操统一北方的第一功臣,可是即便如此,在曹魏追封功勋的时候,荀攸是配享太庙的。

荀彧和曹操究竟有什么矛盾?为何两人会反目成仇?

荀彧和曹操究竟有什么矛盾?为何两人会反目成仇?

曹操最喜欢的顾问是郭嘉。 赤壁败北后,他惋惜郭嘉的英年早逝。 除郭嘉外,曹操最厉害的顾问是荀彧。 和郭嘉不同,曹郭两人是君臣册扒,荀和曹操更像老朋友。 但是,最后这位老朋友反目成仇,造成了巨大的悲剧。

荀先生为什么最后和曹操闹翻了? 前者本来就是理想主义者

世人对荀彧的将来评价很高,不仅在于他的智谋,也在于他的人品。 甚至后来的司马懿也经历了这么多人,评价说从没见过荀彧这样优秀的东西。 莎小姐很帅。 史书上甚至记载他还有体香。

东汉时期,最重要的是外貌和家世。 莎小姐在外貌这个分数上打败了很多人。 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厉害的家庭背景。 据说他的祖先是有名的荀子,而且他家有在朝廷做大官的人。 有了这样的人脉和家世,荀彧当官的就是平步青云。

一开始,他在袁绍手下当官。 袁绍对他很客气。 但是,荀不喜欢袁绍,觉得他成不了大器,所以袁绍白天的时候投奔了曹操。 曹操手下的很多名人除了贾豍之外,还有很多是荀彧推荐的。 当时袁绍吞并了公孙瓒,打算攻击曹操。 荀彧负责看家。 曹操经不住袁绍的攻州神昌势,企图撤退。 荀彧一定很着急:我劝曹操瞎氏要再守半年。 果然,不久战争的拐点就来了,曹操袭击乌桓,焚烧对方的饲料,袁军大乱。

但是,这样的老朋友,最后和曹操分手了。

很简单,荀彧忠于他的不是曹操,而是亨廷斯。 他为曹操工作,完全是为了中兴大汉。 一开始,曹操确实也想成为伊尹、霍光那样的名臣。 但是在那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改变。

曹操打败袁绍后,让汉献帝封他为魏王。 在汉代,异姓不能封王。 曹操的野心在朝廷受到荀彧的反对。 曹操对此感到焦急,便将他支出朝廷,到寿春前线督军。 荀彧的死也有两种说法。 一个是看到了自己理想中的失败,荀彧不久就抑郁症去世了。 也有说法认为曹操给他送了空箱子。 荸荠看着叹了口气。 知道自己的老朋友再也容不下自己了,就自杀了。 荀死后不久,曹操就被封魏王。 当他坐在魏王的王座上时,难道他不想念荀彧深邃的眼睛吗?

荀彧为什么和曹操站对立面反对曹操做魏王?

荀彧是曹操手下极为重要的一位谋士,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位!曹操曾经称荀彧为“吾之子房”,史书中也曾记载荀彧有“王佐之才”。那么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战略家,却因为反对曹操封公及称王,最终却是在曹操末年不得重用郁郁而终,也有一种说法是被逼自杀,究竟荀彧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其实,荀彧与曹操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时间段当中二者的关系是不同的,这里我来详细的说一下。

一、曹操起兵之初,共同的志向让二人走到了一起

这一时期,实际上二者的关系比较单纯,同时也是目标最一致的时期。

曹操,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明主,既有远大的志向同时也有实现志向的能力,而最为关键的是曹操本身的政治主张是“奉天子以令不臣”!这一口号是乱世之中最具有号召力、向心力、吸引力的口号,特别是对那些励志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有识之士有着极大的诱惑力。

荀彧,恰恰就是前文所提到的,这样一位以匡扶汉室为己任的才学之士。看荀彧一定要看他的家庭背景,他出自颍川荀氏,乃是战果“荀子”的后人,是名副其实的门阀世家。受过世家门阀正统教育的荀彧,其价值取向自然而然倾向于恢复国家秩序,重塑朝廷权威。所以曹操无论从个人人格和政治方向上都对荀彧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操和荀彧相遇了,正是“郎有情,妾有意”,自然是一拍即合,两个人也成为了三国时期有敏返名的君臣组合,曹魏集团也开始逐步从弱小走向强大。

二、共同奋斗之中逐渐产生分歧

随着曹魏集团实力的逐步增强,曹操与荀彧之间渐渐的开始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首先还是说曹操。随着曹魏集团的逐步发展,以曹操为核心逐步形成了一个成型的利益集团。如果说在曹操创业之初,这个集团是曹操一手打造的话,那么到了后期,曹操便实际上是被这个集团推着向前走了。曹操代表着这个集团的整体利益,而这个集团的最终目标则是将曹操推上权力的顶峰!至于这个权力原本是属于汉室的权力,则全然不再其考虑之中。

再说荀彧。前文我们说了荀彧的出身背景和政治理念,所以我们实际上可以把荀彧看作是颍川荀氏的利益代言人,亦或是世家门阀的整体代言人。世家门阀的整体理念依然是恢复汉制。为什么呢?这就要从汉代的选官制度来说了。

汉代实行的是“察举制”,官员以地方推荐为主。那实际上如果这个人在地方上没有点势力和影响力,谁会推荐你?世家门阀依靠家族桥迅饥的影响,可以让自家子弟世世代代为官,这实际上也就是世家门阀的根本利益所昌猛在。

那么现在就出现问题了,曹魏集团讲求的是“不问出身,唯才是举”,其集团成分极其复杂,其中世家门阀出身的官员仅仅只占据了一部分,故而其政治诉求也是多元的,绝非以世家门阀马首是瞻。

所以,归根结底还是利益上的分歧让两个人开始渐行渐远。不过此刻两人的矛盾尚在酝酿阶段,尚未触及根本的红线。毕竟曹操依旧是汉朝的丞相,汉朝的丞相当然要承袭汉制,虽然这是世家门阀一系的主观臆断,但终究形成了一个不撕破脸的理由。

三、曹操称王使矛盾激化

曹魏集团的整体利益与世家门阀的整体利益最终出现不可调和的冲突——曹操封魏王。

在汉代,公爵以上的爵位与普通爵位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开府!

什么叫开府?

就是可以在自己的辖区内任命自己的官员,拥有自己的税收,拥有自己的私人武装。这就意味着一旦封公、封王,就可以甩开朝廷另搞一套。另搞一套,自然就不是汉制了,世家门阀当然不答应。原本若是个普通诸侯王这么搞也还好,毕竟只是局部的问题;但偏偏曹魏集团可是掌控了整个中国北方,将来还要一统天下的!这下好了,曹操要动的可是世家门阀屹立千年的根本了!

趣历史网为你提供的关于荀令君和曹操有什么矛盾?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荀令是谁、荀令君和曹操有什么矛盾?的信息别忘了在趣历史网进行查找喔。

标签: 荀令君和曹操有什么矛盾?

趣历史网 Copyright © Lishi.Yaogou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2022016496号 广告合作QQ:37918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