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解密文章正文

喀秋莎是什么意思?多种意义不要搞混淆了的简单介绍

历史解密 2023年05月15日 22:16 123 admin

趣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谈谈喀秋莎是什么意思?多种意义不要搞混淆了,以及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前苏联歌曲"喀秋莎"是什么意思?

喀秋莎是一个姑娘的名字,这首歌曲是以喀秋莎为主角,描述这位姑娘对在边疆保卫祖国的情郎的思念之情。

喀秋莎是俄罗斯最常见的女性名字叶卡捷琳娜的爱称,这个名字在当地的普及程度就像中国的小芳一样。所以,这个名字有非常强大的代表意义,代表了这片土地上所有的姑娘。

《喀秋莎》全篇歌词如下: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姑娘唱着美妙的歌曲,她在歌唱草原的伏敏雄鹰;

她在歌唱心爱的人儿,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啊!这歌声姑娘的歌声,跟着光明的太阳飞去吧!

去向远方边疆的战士,把喀秋莎的问候传达。

驻守边疆的年轻战士,心中怀念遥远的姑娘;

勇敢战斗保卫祖国,喀秋莎爱情永远属于他。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飘着柔曼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从歌词我们就可以看出来,这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她站在家乡河边眺望远方,她在期盼着心中的情郎从远方的战场上平安归来。然后姑娘唱着歌,希望自己的歌声可以飘向远方,把自己的祝福传达给心上人。

这首歌的旋律特别优美,充满了感染力。据说,俄罗斯人只要听到这个旋律,就会有血脉觉醒的感觉。《喀秋莎》这首歌已经不是单纯的一首歌曲了,它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俄罗斯人的一种信仰。

1939年,苏联与日本在伪满洲与蒙古的边界诺门坎发生战争,当时苏联的桂冠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基于这个背景创作了一首抒情诗《喀秋莎》,而作曲家勃朗特尔看到这首诗后马上为它谱曲。

这首歌就这样诞生了,在两年后的卫国战争中,这首歌伴随着炮火声传遍了整个苏联,一直流传至今。甚至战后苏联政府为了表彰这首歌在战争中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还专门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

截止到今天,虽然苏联已成历史,但是《喀秋莎》却永存于俄罗斯人的灵魂当中。每年的莫斯科红场阅兵仪式,《喀秋莎》依然是必不可少的旋律。

由于传唱度特别高,《喀秋莎》在世界各国都非常受欢迎,这个歌曲有12个不同的语言版本,甚至苏联当年的敌人也都喜欢这首歌。

意大利人用《喀秋莎缺肢枝》的曲调重新填词,然后改名《风的嘶吼》,这首歌成为了二战时期意大利反法饥大西斯的名曲,甚至比意大利国歌还深入人心。

日本有《喀秋莎》的很多版本,甚至动漫中也有把《喀秋莎》作为主题曲的。

全世界很多摇滚乐团、电子乐团、DJ等等也对《喀秋莎》爱不释手,不断翻唱改编。

喀秋莎是什么意思?

喀秋莎》是一首爱情歌曲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河上漂着柔曼的轻纱。喀秋莎站在峻峭的岸上,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喀秋莎》这首歌,描绘的是俄罗斯春回大地时的美丽景色和一个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对离家在外的情郎的思念。这当然是一首爱情歌曲。这首歌曲,没有一般情歌的委婉、缠绵,而是节奏明快、简捷,旋律朴实、流畅,因而多年来被广泛传唱,深受欢迎。不过,您知道吗?在苏联的卫国战争时期,这首歌对于那场战争,曾起到过非同寻常的作用。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军分北、中、南三路夹击苏联,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近百万大军,横扫了阻挡它的苏联红军部队,长驱直入,逼近了莫斯科。

7月中旬的一天,莫斯科城里,新编的红军近卫军第三师仓促开赴前线。在送行的人群里,莫斯科一所工业学校的一群女学生唱起了这首歌:“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姑娘们用这首爱情歌曲为年轻的战士们送行,这无疑在小伙子们的心里引发了强烈的震颤。在歌声中,近卫军第三师的全体官兵向唱歌的姑娘们行了庄严的军礼,他们含着激动的泪水,伴着这歌声走上了前线。几天后,在极为惨烈的第聂伯河阻击战役中,这个师的官兵几乎全部阵亡。

但他们毕竟狠狠打击了汪禅握号称“飞毛腿”的德国最精锐的古德里安装甲部队,为苏军组建保卫莫斯科的最后防线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此后,《喀秋莎》的歌声袭伍伴着浓浓的战争硝烟,顺着战壕一路飞扬。歌声从莫斯科流传开去,一时间,北到列宁格勒,南到基辅,在1 000多千米的战线上,在前线,也在后方,在整个苏联,到处传唱着这首歌曲。

火箭炮“喀秋莎”

《喀秋莎》这首歌曲的曲作者是勃兰切尔,他是用诗人伊萨科夫斯基的一首抒情诗写成的。

这首歌曲创作于1939年,但当时并没有流行,是两年后发生的苏联卫国战争使这首歌曲脱颖而出,并伴着隆隆的炮火流传了开来。如此说来,恰恰是战争使《喀秋莎》这首歌曲体现出了它那不同寻常的价值,而经过战火的洗礼,这首歌曲更是获得了新的甚至是永恒的生命。

按通常的规律,战争中最需要的是《马赛曲》《大刀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那样的鼓舞士气的铿锵有力的歌曲。而这首爱情歌曲竟在战争中得以流传,其原因就在于,这歌声使美好的音乐和正义的战争相融合,这歌声把姑娘的情爱和士兵们的英勇报国联系在了一起,这饱含着少女纯情的歌声,使得抱着冰冷的武器、卧在寒冷的战壕里的战士们,在难熬的硝烟与寂寞中,心灵得到了情与爱的温存和慰藉。

1942年初,一种速射的自行火炮在苏联乌拉尔的兵工厂里以惊人的速度被大批量地生产出来,并很快装备到红军部队。这种火炮斜置在卡车上,能并排发射火箭,不像榴弹炮、加农炮那样笨重,不仅移动方便,而且火力凶猛,所以,战士们非常热爱这种武器。这种火箭炮的发射架上标着字母“K”,这是某兵工厂出厂时的标记。操纵火炮的红军战士就根据这个字母“K”,把大炮命名为“喀秋莎”,这个别名迅速在苏军里传播开来。一首歌曲的名字与一种威力强大的武器同名,这无意间又促使了这首歌曲的流传。

战争让《喀秋莎》获得了永恒的生命

后来,随着战事的发展,《喀秋莎》这首歌曲还传唱到东欧的一些国家。波兰人民曾将喀秋莎作为战斗号令,而保加利亚的游击队员还曾将这首歌曲作为联络信号。更为出人意料的是,当时,就连许多德国士兵也喜欢上了《喀秋莎》这首歌。

那是在一次战斗的间隙,在红军一个步兵连的战壕里,疲惫不堪的士兵们突然听到随风飘来的熟悉的歌声:“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他们仔细听,发现那歌声竟然是来自对面的德军阵地。苏军一位中尉连长从望远镜里看到,在对面的阵地上,一伙德军正围着一困庆架留声机欣赏着这歌曲。这个步兵连的战士们震惊了,愤怒了,他们未经请示就向敌军阵地发起了攻击,战斗非常惨烈。当他们打退了德军,找到那架留声机时,发现唱机仍在转动着,仍在唱着……中尉连长捧着唱片跪在地上失声痛哭,许多人都跟着哭了,为了夺回这张唱片,8个红军士兵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后来,上级军法部门对这次违令攻击事件进行了责任调查。一位团长在被调查时说:“如果我当时看见喀秋莎被一群法西斯豺狼包围着、蹂躏着的时候,我也会这样做!”军法法官被感动了,后来,调查不了了之。

1945年春天,苏联红军200多万人突破波德边境,攻入德国本土,从南北形成夹击,包围了纳粹帝国的巢穴柏林。4月16日,红军对柏林外围开始进攻。

那正是一个梨花盛开的季节。前进中,许多部队齐声唱起了《喀秋莎》,而为这歌声伴奏的,是2000多门“喀秋莎”火箭炮的呼啸声。一位随军记者当时激动地写道:“天哪,这是怎么了,简直就是‘喀秋莎’的歌声在向柏林进攻。”

战后,苏联当局为了表彰《喀秋莎》这首歌在战争中所起到的巨大鼓舞作用,专为它建立了一座纪念馆,这在人类的战争史和音乐史上,应该是首例。

参考资料:

喀秋莎是什么意思

喀秋莎是俄罗弯兄斯人对小女孩的一种称呼,和咱们中国的翠花,淑芬类似,是很常见的一个称呼。

在俄罗斯,所有人的小名都是固定的,而喀秋莎这个称呼巧闹余最早就是叫叶卡捷琳娜的人的小名,后来慢慢变成了女孩的代名词,关系好的朋友称呼喀秋莎有饭吃,陌生的关系称呼喀秋莎有拳头吃。

《喀秋莎》也是一首歌,这首歌的歌词大致描写了一个女孩对保家卫国的战士男友的思念。歌词写出春天到来的时节,本该万物复苏享受生命,名为喀秋莎的女孩送别自己的男友的事。这首歌虽然是首爱情歌曲,但是却没有一般爱情歌曲的缠绵和委婉,整首歌节奏简洁明快,旋律简单流畅易学。

俄罗斯的文化

俄罗斯文化以其独特性令世人瞩目,俄罗斯有着历史悠久的东正教文化,独一无二的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洗浴文化、婚礼文化等等。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过程中,俄罗斯文化以自己的深刻、独特和矛盾性丰富了人类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此之前,信奉多神教的斯拉夫人在三千多年的时间里,物资生活孝滚和精神生活没有重大变化,度过了漫长的蛮荒时代。俄罗斯文化不应简单归为欧洲文化,但欧洲文化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俄罗斯,俄罗斯文化应当是独立于西方的特别的文化。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喀秋莎

喀秋莎是什么意思?

《喀秋莎》(俄语:Катюша),又译为《卡秋莎》,是一首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前就流传于苏联的歌曲,也是为苏联士兵送行的爱情歌曲。

本曲讲述一个叫“喀秋莎”的女孩盼望在边防军服役的爱人早塌州告日归来的故事。虽然喀秋莎非常有名,但它并不如“雪球花”(音译卡林卡)(俄语:Калинка)般属于俄国传统民谣。

本曲于1938年由马特维·勃兰切尔作曲,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团明Михаил Исаковский)作词,由知名民谣歌迹肢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Лидия Русланова)首次演唱。然而有评论家指出喀秋莎并非由勃朗捷尔所作,而是源自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玛伏拉》(Мавра)。

1938年,张鼓峰事件发生时,正值珲春地区的夏秋季节,苏联诗人伊萨科夫斯基就是从这得到了创作的灵感,写出了诗歌《喀秋莎》。苏联著名作曲家勃兰切尔看到这首诗歌后,马上便把它谱成了歌曲,迅速唱遍了苏联,在苏维埃共和国联盟中顿时掀起了一次爱国主义的热潮。

影响

《喀秋莎》这首歌在当时成为了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在前苏联,千百万人把歌曲中的喀秋莎当作栩栩如生的女孩,一个深爱着前线战士的女孩,她执著地等待着那位心上人的来信。战争期间,有许多苏联红军士兵通过报社给女孩写信,倾诉衷肠。

歌曲在苏德战争期间曾出现十余种歌词变体,其普及程度更令红军炮兵以其为BM-13 火箭炮冠名,往后喀秋莎更成为了多管火箭炮的代名词。

歌曲自1950年代中苏关系蜜月期开始在中国也广为流传至今。

趣历史网为你提供的关于喀秋莎是什么意思?多种意义不要搞混淆了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喀秋莎是什么意思?多种意义不要搞混淆了的信息别忘了在趣历史网进行查找喔。

标签: 喀秋莎是什么意思?多种意义不要搞混淆了

趣历史网 Copyright © Lishi.Yaogou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2022016496号 广告合作QQ:37918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