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谌:刘禅最有血性的儿子,蜀汉投降时他自杀殉国(刘谌是刘禅第几子)
今天趣历史网给各位分享刘谌:刘禅最有血性的儿子,蜀汉投降时他自杀殉国的知识,其中也会对刘谌是刘禅第几子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蜀汉灭亡的最后时刻,为何是刘禅的儿子选择以死明志?
虽然自古以来吵码都有着,“君王死社稷”的观点,但是这对于刘禅来说,显然是不成立的。之所以这么认为,主要还是因为刘禅不想死。刘禅在兵临城下,甚至说是灭国的同时,他想到的也大都是大局观念。刘禅之所以能够作为一名皇帝,多年来的政治修养,让他没必要去奉献自己的生命。更何况此时的蜀汉来说,早已经大势已去。就算自己自杀身亡,对于蜀汉来说根本没有多大的影响。好死不如赖活着,对于刘禅来说是最好的结局。
那么作为殉葬的儿子刘谌,之所以殉国,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性格的缘故。我们可以从历史的记载当中可以探寻究竟。汉晋春秋曰:后主将从谯周之策,北地王谌怒曰:“若理穷力屈,祸败必及,便当父子君臣背城一战,同死社稷,以见先帝可也。”北地王刘谌本身就有着极为刚烈的性格,虽然说蜀汉的大势已去,但是刘谌的自杀,说白了就是为了自己自尊,从而选择了在刘备的庙宇前选择自杀。极强的自尊心,让刘谌不愿因选择忍辱偷生,这才是最终刘谌选择自杀的原因。但是一人的自杀并不能给蜀汉带来什么结局,这完全就是为了自己的气节而赴死的。
刘禅的选择绝对是正确的。蜀汉既然已经灭亡了,也就没必要再做无畏的反抗。虽然说一死来壮烈殉国,但是自己的百瞎碰逗姓会磨卖怎么样。出生于战乱年代的刘禅来说,刘备当年多次的失败,也没有让其选择自杀。蜀汉的灭亡已经是历史注定的事情,但是对于这对父子的选择,说白了也是价值观的不同。刘禅作为一国之主,如果说自己选择赴死,那么作为刘备的子嗣来说,后面的结局又会是什么样。因为在这之前姜维联合钟会的谋反,已经造成了十分大的影响。
刘禅之子刘谌为何要自杀呢?
公元263年刘禅误信宦官黄皓延误战机,加之诸葛瞻决策失误大败邓艾,之后刘禅看大势已去,便采纳了谯周的建议投降。
刘禅下了投降曹魏的决定后,他的儿子刘谌愤恨的劝说刘禅,就算国家灭亡我们也要战死在最后一刻,只有这样光荣的死才有脸去见刘备。
结果刘禅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是继续决定向曹魏投降。
刘谌感觉这种投降是非常耻辱的,就跑到祭祀刘备的照烈庙中哭诉,等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完了,就回去把自己的妻子、孩子全部杀了,然后自杀。
至于你在问题下面描述刘谌为什么不去找穗歼姜维,姜维可以拥他为帝的问题。
先不说刘谌有没有机会找到姜维,从基础的猜洞冲方面讲刘谌排行老五,他的哥哥也就是嫡长子刘璿健颤咐在,按照当时嫡长子继位的传统,姜维就算拥护也该是刘璿而不是他。
我再多一句嘴,从正面的角度看刘谌的行为是有骨气,慷慨激昂为刘皇室立碑捐躯。
那么从现实的角度看刘禅轻信宦官黄皓,可以说对这场战争是毫无准备,咱们都说不打无准备之仗。
那么当时蜀汉在处于绝对的劣势下,明显已经没有翻盘的机会了,誓死抵抗让刘氏一脉被屠戮殆尽,让黎民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难道这样才算是忠烈?
最后为谯周这个儒臣正下名,难道谯周这样的人才不知道劝刘禅投降会被天下人所唾弃?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力排众议去出这样的主意呢?其实回头看看当时的形势,蜀汉肯定是保不住了,剩下只有两条路可走了,一是投靠曹魏,二是投靠吴国。
两权相利取其重,两权相害取其轻。
反正都是寄人篱下,还不如选择曹魏这个强大的主子。
在蜀汉亡国后,刘禅的哪个儿子让全家进行殉国?
刘禅是刘备的儿子,蜀汉的第二位皇帝,同时也是亡国之君。景耀六年(263年),魏国大将军司马昭派钟会和邓艾分兵攻蜀,刘禅投降邓艾。
就这样,刘禅拱手把刘备辛苦多年建立的基业送给了魏国。
刘禅与刘备不同,能力差远了,而跟另外两位二代相比,也要逊的多。而他在蜀汉灭亡后的乐不思蜀,多少年来也是沦为了笑柄。
可悲的是,他的儿子并没有得到接班,就眼睁睁地看着蜀汉灭亡了。
刘禅有7个儿子,不过与他相比大多是碌碌无为,有4个儿子在国灭后跟着他一起去了魏国,虽然他们的日子相比以前差了不少,但正如刘禅的乐不思蜀那样,待遇还是不错的,不过他们4个在后来都死于永嘉之乱。
而长子刘璿,同时也是太子。本来他是很有希望接班的,可是,蜀汉的江山被刘禅给玩完了,他这个太子也最终没圆亩咐有得到登基。
在刘禅投降时,大将军姜维假装向魏国镇西将军钟会投降,但却设计将邓艾杀死。不久姜维和钟会起事的事情泄漏,钟会和姜维同时被杀,刘璿也被乱兵杀害。
三子刘琮在蜀汉灭亡的前一年病逝了,他也是刘禅7子中唯一没有看到蜀汉灭亡的儿子。
五子刘谌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这位。他在蜀汉亡国后,让全家进行殉国。
他在刘禅投降时的表现与其他几个兄弟不同,他既不像长子那样做最后一搏,也没有像其他几个兄弟那样跟随着刘禅去洛阳。
而是为自己国家的灭亡感到痛苦和悲耐配愤,他也一直在劝刘禅,希望能够做最后一搏,纵使最终失败,也要为蜀汉的江山而死,而不是现在就这样轻而易举的投降。
可是刘禅并不听,他还来到祭祀刘备的昭烈庙中痛哭,随后先将妻、子杀橘纯死,然后自杀。
北地王刘谌
司马在成都武侯祠游览时,发现刘备殿中在其身后有另一个木刻雕像,这个人是刘谌。
刘谌是刘备的孙子,蜀汉后主刘禅第五子,刘禅封他为北地王。
刘备殿中为其塑像身后为何不是其子刘禅,而是其孙刘谌呢?
据说原本刘备身后是有刘禅的雕像的,但宋元时期屡遭破坏,时人不齿刘禅的懦弱,也不再为其重塑雕像。
而刘禅之孙刘谌的雕像,却一直相伴刘备身后,千百年来享受后人祭祀。
刘谌为何得到后世这么高的礼遇呢?
毛宗岗对此有个评价:“独至后汉之亡,而刘禅虽懦,幸有北地王之能死,为汉朝生色。”
这个评价解释了北地王刘谌得到后世敬仰的原因,蜀汉灭亡之时,刘禅投降,刘禅的儿子们和父亲一样大多投降。
只有一个人,主张积极抵抗,宁死不降,这个人就是刘禅第五子刘谌。
景耀六年冬,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门下,刘禅六神无主,找来光禄大夫谯周商议对策。
谯周,益州士人集团的代表人物。
谯周是坚定的投降派,在围城之始就在城中散布谣言,声称围城魏兵都是万里挑一的精兵,而邓艾又是司马懿亲自培养的名将,蜀军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如果在魏军大规模攻城之前投降的话,老百姓还能保全性命,财产。如果执意守城,那么城破之日,魏兵必然屠城,到时便会遭遇玉石俱焚的下场。
光禄大夫谯周此言一出,成都城内人心浮动,到处一片惶惶不可终日的景象。
此时成都城内兵多粮足,姜维已经火速来援,如果刘禅坚守成都城,待到姜维率大军赶到,结局可能大不一样。
皇五子刘谌主张积极抵抗,他认为祖父刘备定下的“汉贼不两立”的国策游备不可破,先帝如果遇到这种局面,一定会积极抵抗而绝不会束手就擒。如若抵抗不能取胜,那么蜀汉君臣父子理应自杀殉国。
刘谌忘了,他的父亲刘禅生来懦弱,与祖父刘备有云泥之别。
刘禅没有听从儿子刘谌的建议,反倒以“诸羡备王不得干政”为由,命人将刘谌轰出去,然后派张飞之子张绍等人为使者,携带降表,玉玺向邓艾请降。
景元四年(263年)十一月,刘禅率太子,诸王及群臣60余人出城投降,同时又派人晓谕姜维,命他向魏将钟会投降。至此,立国42年的蜀汉灭亡。
随同刘禅一同出降的刘氏诸王,唯独少一人,就是北地王刘谌。
就在刘禅投降的当天,刘谌跑到昭烈庙中痛哭流涕,随后将妻子儿女全部杀死,刘谌随后自杀殉国。
刘禅投降后,蜀汉皇室及君臣全部被押解到洛阳。
魏将蜀国后宫中除张皇后(张飞之女)外的其余妃嫔宫女尽数赏赐给没有妻子的诸位将军。
刘禅之妻李昭仪不堪受辱,自杀身亡。
自古帝王投降的结局,大抵如此,令人唏嘘。
刘谌因为其气节,为后世人所敬仰,千百年来享受香火的供神派毁奉。
趣历史网为你提供的关于刘谌:刘禅最有血性的儿子,蜀汉投降时他自杀殉国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刘谌是刘禅第几子、刘谌:刘禅最有血性的儿子,蜀汉投降时他自杀殉国的信息别忘了在趣历史网进行查找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