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野史秘闻文章正文

五丈原地名出处介绍(五丈原if)

野史秘闻 2023年05月15日 13:35 143 admin

趣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谈谈五丈原地名出处介绍,以及五丈原if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一览:

三国时期五丈原在哪?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

五丈原,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为秦岭北麓黄土台原的一部分,海拔约750米,原上地势平坦,面积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1.8公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形势险要。

五丈原为三国时诸葛亮北伐曹魏、屯兵用武、死而后已的古战场。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隔渭河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

扩展资料:

234年2月,蜀军开始自汉中沿斜谷向关中地区进兵。由于秦岭谷道崎岖难行,直到4月蜀军才到达关中眉县(今陕册仿带西岐山、眉县交界处)一带的渭河南岸。

魏军诸将见蜀军扎营渭南,建议将军队驻屯渭河北岸,隔河牵制蜀军,司马懿却说:“百姓和军资都在渭水(今渭州芦河)之南,这里是必争之地”。

于是督率魏军渡过渭水,驻军斜水(今石头河)东岸,且背靠渭水而修筑营垒,扎营布阵,与诸葛亮隔斜水相持,以防止蜀军东进。

司马懿对部将说:“诸葛亮如果是个有勇气的人,率领蜀军沿山(秦岭)向东进攻,或许对我们有威胁;如果据兵五丈原,大家就没事了”。

他认为此时诸葛亮上策是兵出武功(今陕西省武功西),沿山东进;下策是西上五丈原。诸葛亮果然率军西上五丈原,派魏延率军队驻扎于五丈原下的渭河岸边,杨仪领军驻守斜谷口,大军从斜谷到五丈原一字长蛇排开,与魏军对阵。

诸葛亮屯兵五丈原,果真如司马懿所说对魏国没有威胁,是他行军布阵的失误吗?这还得仔细分析。

表面看,当时蜀军“十万大众”远道而来,乘魏军还未部署完成时,沿山向东,直进长安,或许能给魏国以有力的打击。司马懿就认为蜀军向东进攻武功对魏军威胁较大,西上五丈原则对魏军没有什么威胁。

五丈原战场是渭河与秦岭山脉之间狭长的台塬、河谷交错地区,蜀军可以沿这个狭长地区向东进兵,如果与魏军相持渭南打持久战、阵地战,显然不利于离国作战的蜀军。

如此看,司马懿的分析很有见地。但是由于司马懿的大军是沿河筑垒,如果蜀军沿这个走廊向东运动,就要冒从魏军大营旁行军的危险,大军在狭长地带紧挨敌军主力行军实为兵家大忌。

再细想起来,司马懿的判断似曾见过,第一次北伐时,蜀国大将魏延曾建议蜀军从汉中奇袭长安,一生用兵谨慎的诸葛亮没有采纳这个计谋,而是稳扎稳打进攻陇右。

司马懿的判断与魏延以前的建议如出一辄。但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大饥时过境迁,魏、蜀双方战场的态势发生了根本变化。

魏国朝政稳定,国力更加强盛,驻守关中的也不是昏馈无能的夏侯茂,而是足智多谋的老将司马懿。司马懿调驻关中后,操练兵马,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兵强人众。

若诸葛亮率军东出,背水列阵的司马懿率魏军可能会攻击蜀军拉长的供给线,断其后路,其后果不容乐观。诸葛亮不敢拿十万大军冒险,只能西上五丈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丈原

五丈原的解释

五丈原的解释

古地名。在今 陕西省 岐山县 南, 斜答汪谷口 西侧, 渭水 南岸。相传 蜀汉 诸葛亮 六出 祁山 曾 在此 驻军。 公元 234年 诸葛亮 伐 魏 ,出 斜谷 ,驻 军屯 田,相持百馀日后,病卒于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建兴 ﹞ 十二 年春, 亮 悉大众由 斜谷 出,以流马运,据 武功 五丈原 。” 唐 王维 《送崔五太守》诗:“ 黄花县 西 九折坂 , 玉树宫 南 五丈原 。” 古直 《吊赵伯先 先生 》:“ 出师 未捷身先死,一例声吞 五丈原 。”亦省作“ 五丈清辩仔 ”。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吕温题阳人城》:“ 孔明 屯 五丈 , 魏 人畏之如虎。灶碧”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秋风 五丈 ,悲 蜀 相之陨星。”

词语分解

五的解释 五 ǔ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 中国 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 五帝 (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

诸葛亮为什么会死在五丈原,五丈原在什么地方?

提起五丈原这个地名,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军进行最后一次北伐,最终因为积劳成疾病死在了这里。正因为这个缘故,使得五丈原这个地名变得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可是,五丈原到底是在什么地方?诸葛亮为什么会被困在这里,既不能前进,也愿不后退,最终只能心力憔悴地含恨而死呢?

首先,咱们先来看一下五丈原特殊的地理位置

一、五丈原的地理位置

长安城坐落在关中平原上,北边是黄土高原,南边是秦岭,中间又有渭水横穿而过,形成了一个"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八百里秦川。因此,在长安的南侧环绕着许多地势高耸的山原,比如白鹿原、鸿固原、乐游原、五丈原等等。

五丈原的地理位置

从蜀国的汉中到魏国的长安,中间隔着一条绵长的秦岭山脉。想要从汉中穿过秦岭到达长安,自古以来只有4条路线可以选择,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和子午道。这4条道路虽然都可以直达关中,但由于要穿越秦岭,所以每一条都是崎岖凶险,非常难以行军。而我们今天所说的五丈原,正好就是位于褒斜道(又称斜谷)的最北侧的出口位置。

五丈原南靠秦岭,北依渭河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五丈原坐落在秦岭以北的山麓地带,它的北边就是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东边则是渭河的一条支流——石头河。所以,五丈原恰恰处于斜谷的出口位置,并且被南边的秦岭、北边的渭水和东边的石头河三面环绕,形成了一个军事上的封闭空间。

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正是从关中出发,兵出斜谷,最终抵达了五丈原这个地方。实际上,从五丈原到长安城只有200多里地的距离,当时诸葛亮屯兵在这里,距离他心心念念想要攻克的长安城已经非常的近了。

五丈原风光

那么,这就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为什么要走斜谷这条路线呢?

二、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

说起诸葛亮的北伐,我们通常会说他"六出祁山"。实际上,诸葛亮只进行了5次北伐,其中只有三次走的是祁销誉山方向,另外两次中,一次是走的陈仓道,一次是走的斜谷。

所谓的祁者斗答山方向,实际上是避开秦岭的四条崎岖山道,从祁山古道转一个大弯,然后从陇西方向自西向东进入关中平原。从地图可以看出,这样行军虽然绕了一个大大的远路首慧,但是却避开了秦岭4条崎岖的山道,利于大军的行进和后方粮草的补给。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路线

那么,为什么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没有走祁山,而是选择了兵出斜谷呢?原因主要有两点:

1.曹魏方面已经加强了祁山方向的戒备;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就是从祁山绕道。他在绕道的同时,还安排赵云率领一支部队从斜谷进军,让曹魏误以为这是蜀军的主力。而实际上诸葛亮却声东击西地出现在了祁山附近,把曹魏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只可惜,由于马谡大意失街亭,使得蜀军失去了钳制曹魏援军的战略要地,曹魏援军源源不断的赶来,迫使诸葛亮只能前功尽弃的退回了汉中。

诸葛亮第四、第五次北伐路线

从这次北伐之后,曹魏一方就加大了陇西地区的战略防守力量,并且牢牢把守住了街亭这个隘口。因此,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仍然从祁山出兵,却完全没有讨到太大的便宜。公元234年,已经53岁的诸葛亮自知时日无多,因此抱定了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所以选择了从斜谷出兵。

2,这一次出征,诸葛亮做了充分的战略准备

从斜谷出兵最大的短板在于粮草的运输和补给,由于秦岭山路的崎岖,靠马车车轮行进的运粮部队很难高效的通过。

面对第五次北伐,诸葛亮进行了充足的准备。一方面,他在汉中一带实施大规模的劝农政策,鼓励百姓耕种;另一方面,他在斜谷沿线修造了很多粮仓,进行粮草的储备。同时,他还发明了木牛流马,也就是一种通过人力推动的木质机械结构,可以实现在山路中的粮草运输。

木牛流马

这些所有的举措,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从斜谷出兵,在确保后方有充足的粮草供应的前提下,以最快的速度抵达关中平原,对曹魏实施军事威胁。为了这次北伐,诸葛亮足足筹备了三年的时间,比以往的任何一次北伐都准备充分。可以看出,他想利用自己最后的生命时光,为蜀国争取最大的战略优势。

三、蜀军为什么会停驻在五丈原上?

那么,既然诸葛亮准备的如此充分,为什么还会一出斜谷就停滞在了五丈原这个地方呢?原因也包含两点:

首先还是跟五丈原的地理位置有关。 我们刚才说了,五丈原的这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背靠秦岭,北面是渭水,东面是石头河,处于一个被山川河流包围的地理空间上。诸葛亮想要向东攻打长安,就必须要设法渡过河流。

魏蜀双方行军路线图

而此时,魏国一方的司马懿早已在渭水沿岸扎下了长长的营垒,以逸待劳的等待蜀军的到来。同时,他还严防诸葛亮偷偷绕道渡河,所以安排大将郭淮沿渭河北岸机动防守,日夜巡视。可以看出,诸葛亮一进关中就遇到了魏军的迎面拦截,双方沿着渭河一带相互对峙,一时之间无法决出胜负。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能选择在五丈原驻军。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司马懿的防守策略。司马懿精准地分析到蜀军最大的弱点就是粮草问题和诸葛亮的健康问题,因此时间拖得越久,对蜀军就越不利。基于此,司马懿采取了"坚壁拒守"的战术策略,不管诸葛亮怎么挑衅,他就是坚守不出。诸葛亮为了激对手出战,甚至还给司马懿送去了一套女人的衣服,借此讥讽他是个胆小懦弱的妇人。但即便是这种方式,司马懿仍然无动于衷。

可以想象,当时的诸葛亮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窘境。他想要向前行军,却遭到了司马懿的拦截;他想和司马懿决一死战,而对方又坚守不出;假如绕过司马懿的营垒偷偷渡河,又会在半渡之时遭遇郭淮的截击。

司马懿剧照

所以我们现在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五丈原成为了诸葛亮最终的受困之地,而不是其他的地方。恰恰是由于这里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司马懿"坚壁拒守,以逸待劳"的战略,导致了他最终无法前进半步的困境。

四、既然无法前进,诸葛亮为何不选择退兵

说到这里,有人或许会问了,诸葛亮既然无法前进,他的身体又每况愈下,为什么不选择退兵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就需要分析一下诸葛亮当时的心态。在这次出兵之前,诸葛亮已经发起了四次北伐,全部都无功而返。在第五次北伐前,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就是为了利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在和魏国的战争中占到一些便宜,尽量为蜀汉争取领土和战略上的优势。现在,他又一次出师未捷,面对时间不多的余生,当然心有不甘,不愿意就此退兵。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打魏国呢?双方和平相处不好吗?

关于这个问题,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曾经表达过自己的心迹,他认为,蜀国只有一州之地,想要和坐拥九个州土地的魏国抗衡,就必须尽快北伐,尽最大可能占据领土上的优势。否则的话,随着时间的推移,魏国和蜀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将拉得更大,蜀国的灭亡将会是迟早的事情。

诸葛亮曾说:"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意思是说:我现在伐魏,是以弱对强,胜算不高。但如果不进行北伐,蜀国迟早也要灭亡。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集中力量对魏国发起一次进攻,争取获胜换回一些优势。

这句话总体概括了诸葛亮当时的心态。他打出来"王业不偏安,汉贼不两立"的旗号,以一种近似穷兵黩武的方式连年对曹魏发起北伐,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因为他心里很清楚,如果他死了,蜀汉将没有人再可以和魏国周旋,到时候只能面临灭亡的结局。

所以,53岁的诸葛亮受困于五丈原上,虽然无法向前行军,却始终不甘心撤兵。他宁肯选择派士兵在五丈原上屯田开垦,以此来减少后方军粮的损耗,也始终要和司马懿对峙下去。

最终,在234年的八月,诸葛亮死在了五丈原上。而此时,他已经在这里和曹魏对峙了长达一百多天的时间。

结束语:

在《三国演义》的第113回中,当诸葛亮死在五丈原时,罗贯中题写了这样的一句诗:

万事不由人做主,一心难与命争衡。

的确,纵观诸葛亮的五次北伐,都是在和命斗,和天斗,和一种早已注定了的结局斗。他以一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践行着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

然而,历史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蜀国和魏国的实力毕竟悬殊,天下统一的大势也不由人力可以阻挡。即便他有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也无法扭转历史车轮的走向。只能留下了一句“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的慨叹,永远地回荡于五丈原的山川之中。

趣历史网对于五丈原地名出处介绍和五丈原if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标签: 五丈原地名出处介绍

趣历史网 Copyright © Lishi.Yaogou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皖ICP备2022016496号 广告合作QQ:379184938